第1842章

作品:《禁区之狐(下)

    现在的每一秒钟都弥足珍贵。
    “……无论是中国队还是阿根廷队,每个球员看起来都很疲惫。这场中国世界杯的终极之战,也来到了更惨烈的部分!三十分钟的加时赛,对于拼了整场比赛的双方球员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但,就算是这样的折磨,也好过在九十分钟内输掉比赛!”
    “……胡在最后时刻的读秒绝平,为中国队赢得了打加时赛的机会。在他进球的时候,整个工人体育场就像是剧烈喷发的火山口,中国球迷们用最大音量的欢呼来庆祝这个奇迹。但是现在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且残酷的问题——以他们的体能,是否能够熬过这三十分钟的加时赛?”
    “中国队球员们体能下降明显,但阿根廷也好不到哪儿去!上半场的高位压迫让他们消耗了太多的体力,踢加时赛他们未必就比中国队有优势!而且中国队的士气更高昂!当比赛进行到这种时候,士气比实力更重要!”
    “不管这场比赛最终结果如何,谁赢谁输,梅利和胡在第九十七分钟和第一百零二分钟的进球,已经把这场比赛推向了高潮。也让这场比赛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最经典的一场决赛!”
    ※※※
    加时赛前的调整和休息很快结束,双方球员们重新回到球场上。
    在加时赛开始之前,中国队率先进行了换人。
    秦林用裴伟林换下了张清欢。
    其实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秦林是不想这么早就用掉加时赛多给的这个换人机会的。
    但一方面张清欢受了伤,无法坚持比赛,必须换。
    另外一方面,在被梅利进球后,急于扳平比分的他孤注一掷,做出了搏命式的换人。现在如果不立刻调整,等到加时赛开始,就很容易被阿根廷打爆。
    根据规则,常规比赛三次换人机会,总共五个换人名额。
    中场休息时换人,不占用这三次换人机会。
    如果常规比赛时间里没用完这五次换人名额和三次机会,那么还能顺延到加时赛。
    加时赛还额外有一次换人机会和名额。
    但秦林在常规时间里已经用完了三次换人机会,虽然没有换够五个人。
    他在加时赛就只有一次换人机会。
    其实他还可以在这一次换人机会中一口气换两个人,把换人名额全部用完。
    但秦林没有这么做。
    主要就是因为也没有更合适的换人人选了,那还不如不换,就沿用场上的这套阵容。
    换上裴伟林之后,这位年轻的中后卫改打后腰,和夏小宇站在一起。
    之前临时顶上去打前锋的罗凯则回到左边前卫的位置上——右边前卫留给薛明,能左脚也能右脚的罗凯就来到了左边前卫。
    他平时也会和在比赛中和陈星佚进行换位,所以让他打左边前卫,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原本打左边前卫的彭伟俊则退回到左后卫的位置。
    右中卫王东去打右后卫——作为后方多面手的他本来也可以胜任这个位置,并不算临时客串。
    这样一来,中国队的阵型就从之前的343变为442。
    这也是在扳平比分之后秦林出于攻守平衡所考虑到的调整。
    中国队这边一开始就用掉了唯一的换人机会,阿根廷那边毫无动静,费索尔并不打算在加时赛刚刚开始就用掉那额外的一个换人机会。
    和中国队比起来,阿根廷的板凳厚度要好一些,他还可以有更多的后手。
    他准备等加时赛开始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做调整,以及做怎么样的调整。
    ※※※
    加时赛开始之前也进行了挑边仪式。
    这次王光伟成功要到了世界杯那一面,不过他没猜中结果。
    猜中硬币的梅利要了个开球权。
    王光伟则拿到了挑边权。他没有真的换边,还是延续了之前的半场。
    在双方球员全部就位之后,电视转播镜头给了两队核心人物各自一个特写镜头。
    镜头中的梅利站在中圈里,脚下是足球。
    他虽然在场上位置还是前腰,可由他来开球,想必阿根廷队内也不会有意见的。
    站在中圈里的梅利向前凝望着中国队的球门。
    那是他在这三十分钟加时赛里的终极目标。
    接着特写镜头切到了胡莱身上。
    他站在中圈和中线的交界处,低头看着自己的脚下,似乎在确认脚踩的位置。
    然后他抬起头,先看了一眼就在自己眼前的梅利一眼。
    接着他把头扭向阿根廷的半场,望向阿根廷的球门。
    第三个镜头就在此时切换。
    特写画面中,梅利侧对镜头,望向自己镜头的左边,在他身后,是正对镜头的胡莱,他扭头望向镜头的右边。
    两个人的身体几乎重叠,只有朝向不同的头部将他们区分开来。
    这个镜头只持续了两秒钟,就切成了从主看台上俯拍下去的主镜头远景。
    接着,清脆的哨音响起!
    “随着主裁判一声哨响,这场决赛的加时赛正式打响!经过一百零三分钟的鏖战,中国队和阿根廷队在决赛常规时间里打成了3:3平。接下来是三十分钟的加时赛考验!在之前的常规时间里,两队球员已经告诉了我们,这场决赛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