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华峰融合处理厂
作品:《我的逆袭人生2》 “请问哪位是副厂长?”
我踏进办公室里,有几个技术在画着图纸,都什么年代了,这些人用的还是铅笔加丁字尺这类工具,趴在台子上费力地边量边绘图。
若大的一个融合处理厂,居然没有人会用电脑绘图。
也许这就是落后的原因之一,彻底与时代脱轨了,用手制图,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产生误差,机械怎么保养也达不到效果。
趴在桌上制图的有三个人,旁边站着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头发有点卷,这人正指着图纸与三人商量着一些细节。
一个工人告诉我,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就是副厂长秦得志,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心里就跳了跳,姓秦的,不会真是朱书记要找的人家吧?
“秦厂长,有人找您。”那工人叫了声,便离开了办公室。
秦得志抬头一看。
“哎!这不是李副总嘛!快请坐快请坐!”
说实话,我并不认识秦得志,不知道秦得志是怎么认识自己的。
秦得志说我是大驾光临,立刻亲自倒了杯茶,我两人在办公区沙发上坐下。
三个正在作图的年轻人听说是供暖集团副总来了,纷纷抬起头来看,秦得志就道“没你们的事,继续忙,今天下午得把机械拆分图纸赶出来。”
我打量着这间比较简陋的办公室,除了几张桌子和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之外,实在没什么太多的东西。
于是我就问道“这就是你们的办公室?”
秦得志道“厂长他们的办公室在前面的楼上,我还是喜欢呆在车间,这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车间的情况,只是这里太简陋了,要不我们到上面去坐?”
“那倒不必了,这样也挺好的。”
我点点头,看来这个秦得志还真是个关心企业存亡的好领导,不说别的,光从办公室的简朴和工作态度,就让我顿生好感。
最近我是主抓两家工厂重组的事,上次我已经和秘书还有公司的几位领导来视察过了,也许秦得志就在那里记住了我。
“现在车间的生产情况怎么样?”
我看着玻璃窗外那些正聚集在一起的工人,随意地问了句。
“情况很糟糕,手里的订单越来越少,工人现在搞轮休都没事做,一个星期上二天,三天,工资也就一千二百块钱。”
秦得志叹了口气,道:“李副总,最近上头是不是想把我们两家工厂给合并重组了?”
既然提到这事,我就问了他。“那你对重组有什么看法?”
“请恕我直言,李副总。其实这个提议是好的,因为两家融合厂做的是同类产品,以前是计划经济,体现不出各自的优势,但现在改革成市场经济,这就有点自相残杀的味道,我们两家工厂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管理观念落后,马来西亚朱应城先生不是说了嘛?什么落后都不要紧,关键就是人的思想观念不能落后。观念落后了,才是真正的落后于人家。”
“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改进,思想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想改就难了,对于国企的整改,我倒有几点看法,不知道会不会担误您的时间?”
我喝了口茶,点点头。
“没关系,我今天就是特意来的,你说!”
秦得志看看窗外那片空旷的草坪。
“不如我们到外面走走?”
可能是有些话不方便当着工人的面讲,我理解他的想法,于是两人就出了办公室,一路走一路讲。
“如果企业要进行重组的话,我希望政府能出面,对这次人选做公平公正的选拨,现在有些人,只顾自己享乐,根本就不管工人的生死,去年一个老工人受了工伤,人家的医药费报了一年,到现在一分也没拿到,而他们给自己买车,吃喝玩乐的钱却拿得出来,每月所谓的招待费就是十几万。”
“十几万啊,对于我们现在的企业,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工人工资才一千多一个月,有时还不能按时发。”
我听了这些话,看到秦得志痛心疾首的样子,应该不是在演戏,而且自己这次突袭,看到的应该是最真实的一面。
于是我安慰道“何苗是你外甥女?她昨天跟我提了这事。”
“苗苗跟你说啦?”
秦得志很意外,然后又腼腆地承认。
“其实我也有这个想法,把工厂盘活,想想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的华峰融合处理厂是多么的有名,现在几乎成了没人要的烂摊子。”
“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改革计划,写成书面的文字交到公司来,我们将会对你们这些报告做一个面的评估,然后在你们这些人中间选一下合适的担任重组之后的工厂管理人。”
我两人边走边说。
“现在的华峰也好,华云也好,光靠整改重组是不够的,还得引进外资,贷款的话我们想过了,压力太大,工厂负担太重。除此之外,还是你说的那句话,关键还得看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做为一个管理者,该如何带着工厂走出现在的困境?在工人方面,肯定是劳力泛滥,那么这些工人将采取什么方式处理?既然是改革就要打破大锅饭,能者多劳,能者多得。”
“所以在工人的录用方面,也要有个具体的方案。还有现在的华峰,已经不能再靠自力更生了,必须寻求合作。如果靠你们自己单干,各个环节效率太低,必须靠与其他工厂合做,可以选择给人家做下手,先养活工人,再慢慢寻求突破,现在的新产业很多,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汽车服务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与你们也对口。”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秦得志就暗暗记下了,而且他很明显越听越心惊,这些理论,这些想法,有很多是他没能想到的,他只想到如何盘活企业,却没想到如何借势。
如果真的一味靠贷款,压力真的太大,与别的工厂合作,给他们做下手,倒是一条快捷方式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