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节
作品:《奋斗在民国》 此刻这些人还在嚣张的在里面大喊。
霍城看着他们竟然还有劲儿,似笑非笑的看了眼阮会贤。阮会贤尴尬到,“还不是因为我姐的事情,这几天我没工夫搭理他们。”
霍城呲笑一声。朝着几人走了过去。
里面的日本人大骂道,“你们这些支那猪,快点放了我们。否则你们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霍城闻言,眼神一厉,电光火石之间一枪对准了那人,只听的砰地一声,那人捂着心口倒地。霍城还是觉得不解气,直接在他脑门上又开了一枪。
听到动静,里面的守卫都有些目瞪口呆。
阮会贤也看呆了。
另外几个日本人压根就不敢吭气了。
霍城将枪递给了阮会贤,“不是要去打日本人吗,让我看看你的决心。这几个日本人你都不敢杀,以后还怎么保家卫国。”
阮会贤接过枪,咽了口口水。看着里面的几个日本人,心里忐忑紧张。
他拿起枪,对准了几人。
“别杀我们,别杀我们。”里面的几人开始求情。
阮会贤看着他们,想起了之前听到的那些事情,想想自己的同胞被这些人肆意的杀害,心中一凛,扣响了扳机。
只听的几声枪响,一切归于平静。
很快,这些日本人的尸体被放到了闹市区。
“华夏不容侵犯,来犯者必诛!”
几个大字竖立在当中。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更新。
第123章
日本人被击毙扔到了街头,引来了各界强烈的反响。有些人大声称快,也有少部分人在报纸上抨击此举是在破坏两国的关系,会给华夏带来战争。
这一言论发表之后,引来了许多人跟风,纷纷指责霍城和阮会贤太过激进,只图一时英雄,却没有长远眼光。甚至还有人嚷嚷着要严惩两个‘刽子手’,让日本人高兴。
阮会珍看到上面的言论后,气的把报纸撕成碎片,生气道:“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没看到日本人已经在华夏横行无忌了吗。之前工人被人打死了,怎么就没人谴责日本人在破坏两国关系。现在咱们只不过是处决凶手了,这些人倒是站出来大喊大叫的了。我看这些人就是汉奸。”
阮会珍此时气的五脏六腑都在发疼。
她想不明白,明眼人只要多想想,就能看到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了,为什么他们还要自欺欺人。难道说之前被洋人打怕了,所以不敢再打仗了,干脆和稀泥了?
想起未来会发生的事情,阮会珍起气的眼眶都红了。
林惠叹气,“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样。现在当局的态度也很模糊,老百姓也在跟风。”
“能怎么样,如果实在不行,大不了就离开这里。”阮会珍说着气话道。
林惠沉默着没说话。
她想问问阮会贤现在怎么样了,不过想到自己现在和阮会贤的关系,觉得还是不合适。免得到时候引起一些不不必要的误会。
阮会珍生气完了之后,便道,“林惠,我有件事想和你说。”
“什么事情?”
“我想让你和陈天他们一起去美国,我之前让大卫在那边注册了公司。可是大卫没有时间帮我管理,我希望你能够过去帮我主持公司。现在的华夏你也看到了,这里的环境已经不如从前了,我担心以后咱们的工厂在这里都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所以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你去美国发展,稳定之后,就将产业慢慢转移到美国去。”
这件事情阮会珍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定和林惠说出来了。
林惠道,“去美国?可是,这里怎么办,你呢?”
阮会珍道,“我还要等一阵子,你先过去。我知道让你一个人过去,是很勉强的,可是我现在能够信任的人,只有你了。美国那边是我们的后路,如果以后国内发生战争,我们的这些工厂是无法开下去的。小辉现在还小,必须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你和他去美国也是一件好事。”
“可是我不能扔下你一个人在这边啊。”林惠微微激动道。
阮会珍笑道,“你忘了,我已经结婚了。我还有霍城呢。他在这边,我自然也要在这边了。你带着小辉先过去吧,等时机到了,我也会过去找你们的。”不过她自己心里也清楚,霍城的个性,是不会在这种时候离开华夏的。
阮会珍此时也很纠结,以前她想的是战争爆发之后,她就去美国那边挣钱,支援国内。可是结婚之后,她就放不下霍城了。不想丢下霍城一个人去美国。
她看着林惠,坚定道,“林惠,你听我的,去美国吧。”
国内的报纸上言论越发的激烈了,阮会珍连报纸都没看了,只是每天霍城回来之后,她都很担心。
霍城每次都轻描淡写,“没事的,放心吧。这些人只是一小部分人罢了,我们华夏还是明白人更多的。”
阮会珍点点头,心里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在这时候让霍城离开华夏,他肯定不愿意。但是留在这里,似乎前途一片渺茫。
阮会珍没想到,这个时候,陆灿文和林秀然会在报纸上公开替霍城说话,谴责某些被日本收买的小人在煽动国内内讧。并且列举了这些人的言论中的漏洞。
比如这些人是如何保证日本人没有狼子野心,又如何这样肯定日本人是在帮助华夏。
如果是在帮助华夏,那之前那些被打死的工人是怎么回事。
并且质问当局,什么时候,在华夏的领土上,华夏人被打死了,竟然都不能处置凶手了。
他们本身也是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名气,又纠结了一些文人朋友,所以这次言论又考试一边倒了。
阮会珍拿着报纸道,“每想到陆灿文竟然会帮助咱们。看来他和林秀然已经和好了。”
霍城道,“他胆子确实很大,竟然敢回上海来。会贤今天早上已经去了他家里把他狠狠的打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