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作品:《吾凰万岁》 商清晏道:“东圣征战沙场多年,击退凉兵,攻破盛京,令东西统一,你们这群人,往上再数三代,所有功绩加起来,都比不过她一根手指。谁给你们的脸,享受着她带来的安稳,然后大言不惭要过河拆桥?”
所有朝臣跪在地上,不敢反驳。
若论功绩,莫说他们了,便是放眼朝野,也未能跟虞安歌比肩。
商清晏道:“当初凉国入侵,踏破边关,朕身在江南,便是心急如焚,也鞭长莫及,那个时候,不闻尔等请命抗敌,亲赴战场,杀敌护国。后来凉国畏惧东圣威武,割让数座城池,令边关安定,然东殷围剿我朝,不见尔等主动请战,平定内忧。如今天下安定,你们倒是一个个站出来,要抹杀东圣之功。”
商清晏的话,将他们这些人臊地面红耳赤,连求饶都不敢了。
商清晏道:“你们可知,当初朕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是谁的谏言?”
答案不言而喻,众人的头更低了。
商清晏道:“拖下去吧。大殷朝堂,不留此等是非不分,人面兽心之徒。”
在所有人的惊惧之中,他们一个个被拖了下去。
商清晏道:“二圣临朝,古有先例。东圣登基,并非代表朕地位不保。恰恰相反,于军事上,朕不如东圣远矣,朕与东圣同治大殷,文武兼备,方可让大殷安宁繁盛。”
商清晏将自己的决心娓娓道来。
他自己都欣然接受,朝中再没有人敢对东圣的女子身份置喙。
退朝之后,商清晏又命人往洛京的虞府送去许多东西,以作安抚,唯恐朝上那些人的话,令虞家人寒心,也向虞家表明了他的心意。
夜里,商清晏登高远眺,遥望盛京的方向,目光所及,万家灯火辉煌,江山永固。
千山万水,他自然看不到那抹身影,但他转动着手里的佛珠,思念已经跨越山水,随东风而去。
夜空中乍然绽放一朵烟花,绚烂耀眼,商清晏脸上露出一抹淡笑。
承平盛世,时和岁稔。
一阵风刮过,商清晏顿觉高处不胜寒。
他从高楼缓步走下,看了看盛京的来信,又看了看准备已久的大红婚服道:“收拾收拾,回盛京。”
第627章 登基大典
七月流火,八月授衣,在天下人的期盼中,西圣率领洛京百官赶到盛京。
到的那一天,城门大开,百姓夹道,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都来参观这一盛况。
人潮汹涌,摩肩擦踵,他们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喜气。
今日,不仅是洛京百官并入盛京的大日子,更是东西二圣结亲的日子。
盛京城中,张灯结彩,红绸漫天飞扬。
其实大殷初定,国库依然空虚,虞安歌并不讲究排场,她的登基大典,也迟迟没有举办。
为了节省,虞安歌直接将登基大典和与西圣的大婚典仪,办在了同一天。
上午登基,下午准备婚礼。
她倒不觉得委屈,一场典仪所费良多,省下来的钱,刚好能建一座万书楼。
她要建万书楼的旨意传出去,天下读书人无不拜服。
从前对她身为女子,造反篡位的不良议论,也都在慢慢转好。
虞安歌知道,除了少数思想腐朽,固步自封的人,大多数百姓是无心关注皇位上坐着的人是男是女的。
总之,能让他们吃饱饭的皇帝,就是好皇帝。
虞安歌在东殷称帝以来,重开科举,减免赋税徭役,修建水利等等,这些可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谁对他们好,百姓心里跟明镜一样,所以也就从善如流地接受了这个女帝。
而东圣和西圣的大婚,哪怕虞安歌为了国库着想,低调举行,百姓们还是自发拿出红布,为二圣增添喜气。
有红灯笼的人家,便将红灯笼挂上,没有红灯笼的人家,小姑娘和妇人在发髻上簪一朵红花,一些男子则在腰间或者胳膊上系上一红巾,就连垂髫小儿,都用红头绳系发。
民心所归,整个盛京都充斥着欢声笑语。
皇宫之中,天还未亮,所有宫人便都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虞安歌是被一阵拍门声吵醒的,她睡眼惺忪地坐起来,让雁帛去迎人。
雁帛拉开门,许多人已经在外候着了。
昭宜大长公主自不用说、卢霞、向怡等人也都在,一个个穿戴喜庆地进来。
昭宜大长公主看着虞安歌惺忪的眉眼,嗔怪地戳了一下她的额头:“你呀,这么重大的日子,你都不当回事。睡到这个点儿才醒。”
虞安歌打了个哈欠,迅速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才算是清醒过来,替自己辩解道:“我可没有不当回事儿!今天是我的登基大典,今日之后,再没有人敢对我的帝位有所置喙了、昨夜激动得迟迟没睡着。”
攻破盛京那日,她刚在城门杀完,只剩下激动了。
经历了这几个月的修整,她处理政务、任免官员,算是知道了当皇帝的不易之处。
昨夜她在激动之中,还在无形中感受到几分压力。
这压力源于天下万民,源于江山社稷。
既然当了皇帝,她决不能像纵帝、哀帝、炀帝那般,刚愎自用,好大殆政,离德荒国。
万千百姓的忧乐都在她肩膀上担着,她岂能像从前那样恣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