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作品:《怪物们的男妈妈[快穿]

    姜盐一家人最终还是生活在一起了。
    姜富贵和陈娟心照不宣, 还是决定一起扛下去,生活苦是苦,可好在爱的人都在身边, 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然而,街上的舆论仍未散去, 甚至还愈演愈烈,愈发夸张了起来。
    有人说,是姜富贵去搞女人了,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然后回家了。
    也有人说, 是姜富贵去赌钱了,欠了一大笔债务,还让人把家里都搬空了。
    更有人说,是陈娟和别的男人通私情,然后被姜富贵发现了, 姜富贵一气之下就离家了。而陈娟用自己的钱养别的男人, 把家里都掏空了。
    总之, 各种言论都五花八门的。一传十, 十传百, 直到后来, 姜富贵和陈娟所在的工作地点,为了避嫌,把两人都双双解雇了。
    生活在这一刻彻底跌到了低点, 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再往后走, 就走到了姜盐最黑暗的那段记忆了。
    “你怎么还在这里上学啊?听说你爸妈都是骗子啊。”
    小学阶段,姜盐被嘲笑声裹挟, 好几个高年级的学长更是找到他,对他动手动脚、拳打脚踢, 实施着一个以“除暴安良”为名的“正义举动”。
    “他们才不是骗子!”
    家庭变故让姜盐学会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他开始反抗。打不过就动嘴咬,咬到对方不敢过来为止。
    “真是个疯子。”
    其他人终是怕了,留下这句话就散开了。
    但姜盐还是遍体鳞伤地回了家,他硬撑着,想要回到那个空旷的、但依旧温暖的家。可当他推开家门的瞬间,他看见了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幕。
    他的母亲竟然在和一个陌生男人上床!
    母亲看见姜盐回来了,却只是做了关门的动作。
    姜盐在原地呆愣了很久,直到父亲回来,父亲满身酒气地回来。
    这一刻,姜盐知道他没有家了。
    也许是债务压垮了他们,也许是谣言杀死了他们,反正从那一刻起,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父母曾经如此相爱过,知道他曾经拥有过一个很美好的家。
    ……
    ……
    轰隆隆——
    回忆结束。姜盐被雷声惊醒。
    他坐起来,发了好长一阵子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又睡了过去。
    翌日。
    姜盐照例去上学了。
    奇怪的是,孟塘今天竟然没来,老师说他请假了。
    姜盐便一个人在学校里度过了最无聊的一天。
    不过,中途还是发生了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情。隔壁班有个姑娘找姜盐帮忙把情书递给孟塘,还附带了一盒巧克力。
    姜盐懒散地倚在走廊里的围栏上,眼皮不抬整个人只醉醺醺浸在身后的阳光下,懒懒道:“你为什么不自己给他啊?”
    小姑娘红着眼,只说:“你帮我给他,以后我请你吃一顿饭。”
    姜盐笑笑,说:“算了,你还是留着请他吧。不过我不保证他一定会收啊。”
    小姑娘很礼貌地说了“谢谢”。
    姜盐看着手里的巧克力和情书,有点无奈地耸耸肩。
    第二天孟塘来上学了,虽然人来了,却给了姜盐一种陌生的感觉。
    不对啊,这才一天没见呢。
    姜盐回到教室时,孟塘已经在座位上了。
    “你昨天怎么没来?”姜盐在孟塘身边坐下时,问。
    孟塘对他微微一笑,有些绅士地说:“你好。”
    “啊?”
    怎么突然变这么礼貌了。
    之前孟塘都是二话不说直接贴上来,今天怎么显得有些生分又礼貌了。
    “你没事吧?”姜盐有点疑惑地问。
    孟塘微微一笑,问:“有哪里不对吗?”
    姜盐托腮:“感觉你今天有点怪。”
    “怪?”孟塘眨眨眼,“怪可爱吗?”
    这句话一出,姜盐发觉是自己想多了。好吧,孟塘还是原来那个孟塘。
    “对了,这是隔壁女生给你的。”
    姜盐把昨天女生给的情书和巧克力从桌兜里摸了出来,然后放到孟塘桌上。
    孟塘看了看,挑了嘴角说:“下次别帮我收了。”
    姜盐的心脏莫名多跳了两下,撇开视线,说:“行。”
    上课,姜盐看见孟塘在转笔,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在平时,他在课堂上是最积极的,总是露出对知识十分渴求的表情。
    姜盐抱着怀疑,问:“你看起来好像有心事的样子。”
    孟塘转笔的动作停了,偏过头,碎发微微晃动,他和姜盐对上视线,一顿,“为什么这么问?”
    姜盐手指蜷缩了一下,有点走神地说:“感觉你和平时不太一样。”
    “那你说有哪里不一样?”孟塘慢条斯理地说。
    此刻铃声响起,所有人一窝蜂跑出去,奔向食堂。
    姜盐继续翻开课本,把上课没来得及写完的笔记补上,慢慢说:“之前上课时你听得很专注,现在却开始开小差了。然后就是课余期间,你会喜欢骚扰我,但刚才那节课下完,你却选择了睡觉。”
    “哦——”孟塘拖长尾音,边点头边说,“我懂了。”
    姜盐掀了掀眼皮,问:“你懂什么了?”
    孟塘没有回答,而是突然起身,朝姜盐身上靠来,瞬间拉近两人的距离,呼吸声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