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

作品:《皇后娘娘早上好

    而皇后显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因为她已经命人在后宫之中腾出一个宫殿。反正现在后宫空虚,虽然很多宫殿已经被挪作他用,但空置的地方却还是很多。非但可以容纳那么多人一起授课,就是留她们在宫中住下也没问题。
    家中有这个年岁小女儿的官员们不由忧心忡忡。
    本来给公主伴读不是坏事,天家贵女,又如此得皇帝宠爱,就算只跟在她身边一段时间,好处也是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他们更想写奏折去告状了。
    奈何皇帝一早下过令,这等“小事”不必打扰他,由皇后裁决即可,他们也只能含泪把自家女儿送进了宫。
    年年是个性子有点独的小姑娘,毕竟在宫中的生活环境就是要星星不给月亮。但总是只有自己和哥哥两个小孩,其他都是大人,不免无趣。如今忽然来了那么多的小伙伴,她简直快要乐疯了。
    就连原本因为看到冬生每天辛苦上课所生出的那一点抵抗心理,都彻底消散,非常积极主动自觉。
    被比下去了的冬生委屈的看着自家亲娘。
    越罗被他看得心虚,只好揉了揉他的头顶,安抚道,“你是皇子,将来会成为储君,再将来会成为皇帝,承担起这万里江山的重担。你学的是帝王之术、天子之道,不是普通人能学的。”
    冬生虽然懵懂,但对自己的身份已经有了意识,闻言也只是点头。
    越罗凑到他耳边低声道,“不过身为皇子,只在这宫里,有些东西永远学不到。等你再大些,我求你父皇放你出去,在外头历练一阵。”
    冬生的眼睛立刻亮了,“真的?”
    “自然是真的。”越罗道,“不过得等你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了,让你父皇满意。”
    虽然就像是在眼前画了一张大饼,实现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但冬生年纪小,考虑没那么周全,已经非常高兴了。就连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似乎也不那么难以忍受。
    像是因为准备公主上学的事被勾起了兴致,越罗接着又召了两位阁臣前来商议,预备在京城开一家女医学堂,从民间招收女童学习医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如今女子看病殊为不易。就连达官显贵王公勋戚家的内眷,也只能请了太医,隔着帘子看。若是能让女子学会医术,以后开设女子医馆,则可惠及天下女子。
    这是善政中的善政,然而两位阁臣却并未立刻应允。
    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这世间,很多东西是只许男子学而不需女子学的。
    就像四书五经,经义时文是男子的专属,即使有许多官家千金同样精通,也不可能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样,医术之类,许多也都是传男不传女。或许有些家庭风气开放,女子也天资聪颖,可以学到一星半点儿,但也只能以之自娱。一旦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那就成了自甘下贱。
    世俗风气如此,即使贵为皇后,想要改变也很难。
    不过这毕竟是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而且医术也不像科举或者百工这般敏感,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刘诚和李琦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认为此事应当考虑得更周全。
    越罗便立刻道,“既如此,此事就托付给两位先生,挑个可靠的人负责,拟好了章程送上来吧。”
    这招甩锅是她跟李定宸学来的,非常好用。
    两位阁老闻言对视一眼,只能苦着脸点头应下。皇后是女子,有些反对的意见,他们也就不好当着她的面说。但这差事一应下来,以后再要推脱,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这也正是皇后的聪明之处。她没有碰那些敏感的政务,而是挑了这么一件模棱两可的事来办,冲着她的身份,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借助公务往来的机会,从李定宸那里得到肯定之后,具体的章程很快就送到越罗这里来了。
    太医院里本有医女,由她们起头,先招收一批女童教一段时间,暂时不对外声张。过程中若是出了什么问题,再调整也来得及。若是的确没有问题,再扩大规模便是。
    虽然是试行,但越罗却还是很认真的做了准备。她拨了一座皇庄出来作为教习之地,这样,在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周围的田地里种植一些草药,用以练习。而皇庄的牌子也被换成了听起来不明觉厉的“皇家女医学堂”。
    在西北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候,这所学堂几乎是悄无声息的建立了起来,开始授课。
    做完了这两件事,越罗便安稳了下来,没有再继续对朝堂伸手的意思。最多就是在一场场战事的捷报送上来之后,跟朝臣们开了几次会议,商讨这一战的封赏该怎么定。
    人太多,规模太大,国库虽然看起来还算丰盈,但也得计划着花。
    ……
    西北的将士们并不知道朝中正在为他们的赏格而起争执,皇帝御驾亲征,大秦士气如虹,再加上草原人并不一条心,所以在采用了分而化之的计策之后,大秦的胜利基础已经奠定,这最后一战便理所当然了。
    大秦在黎明时分发起冲击,草原人毫无防备之下陷入混乱,被秦军死死压制,不得不寻找薄弱处突围,且战且走。
    却不知,这正是大秦的打算。
    于是他们从固原城下,一路溃逃,进入草原之中。而秦军紧追不舍,也随即跟着进了草原,追击数百里。直到草原人勉强收拢阵型,打出白旗,主动投降乃止。
    不投降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仗着骑兵的便利逃入草原深处,军队在草原上容易迷失,所以基本上不会追得太紧,很快就会撤退。这样他们便可得到喘息之机。
    但是这一仗本来就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没饭吃了才打的。现在打了败仗,还消耗掉了族中仅存的粮食,很多部落的首领再三考虑之后,还是不得不对大秦的军队低下头颅。
    投降、内附,他们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秦的百姓。而大秦在遭遇灾荒的时候,朝廷和官府都会赈济,对他们来说反倒是一条活路。
    反正过两年休养生息,恢复过来之后,他们完全可以骑着马再逃出去。
    但李定宸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接受投降,却不准备让部落内附,而是十分“大方”的将他们放回了草原上。
    想要粮食也可以,拿战马来换。
    固原城里那上百万斤的粮食,本来就是为此而准备的。
    第126章 班师回朝
    天泰十六年四月,皇帝率军大破草原异族,解固原之围,追击五百里。
    草原人虽然已经举旗投降,但善后的事宜却还有很多。战败的俘虏该怎么安置,圈回来的地要怎么治理,跟草原人如何谈判,以及出征大军的封赏等等……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需要李定宸亲自处理了,只需任命相应官员便是。
    随军出征的官员们对此都很感兴趣。他们是文臣,跟在李定宸身边,也不过一个参赞军务政务的名头,虽然也能沾光,但到底跟武将不一样。仗打完了,剩下的才是他们的差事。
    而除了封赏须得等朝廷那边议定,剩下的事,都得跟草原人周旋谈判才能最终定下来。
    而打了胜仗,谈判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差事好做,功劳却不小,自然是人人趋之若鹜。
    但李定宸最后推出来处理此事的人,却有些出乎众人的预料。
    前首相王霄的弟子,颜弘。
    就连颜弘自己也没想到会被委以重任。他自然知道陛下励精图治,朝中机遇很多,但自己的身份敏感,就算有再多的才能也未必会被重用。再说,离京多年,颜弘也觉得自己有些脱离时政,所以回朝后被安置在冷门的礼部也没有任何怨言,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接触和熟悉朝堂。
    却没想到,皇帝竟然那么快就起用了他。
    这样的知遇之恩,让颜弘陡然生出几分不负使命的责任感。
    他本来就饱读诗书,对历朝历代的典故信手拈来,加上这一年多的了解,对李定宸的想法也多少算是心里有数。因此虽然议论者众,但颜弘却没有半点推辞,接下了这份担子。
    草原人桀骜不驯,虽然认了输,但却不代表大秦的条件他们都能照单全收。两方第一次坐下来谈判,他们就表现得十分傲慢,甚至故意不说中原官话,只说番语。
    而颜弘竟是每句话都能接得上,引经据典,将蛮横的部落首领说得心服口服。
    也是直到此刻,所有人才知道,从京城出来这一路上,颜弘竟也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在跟向导学习草原人的语言。几个月下来,竟是颇有心得,至少日常对话没有问题。
    而颜弘在谈判桌上的表现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分明是冠巾儒士,与人争辩起来却是半点都不落下风,商量出来的每一个条款也都有利于大秦,让人不服不行。
    最关键的是速度快。
    本来这种事情,不要说三五个月,就是拖个一年半载也是等闲。
    但颜弘知道皇帝估计急着回京,所以半点没有拖沓。
    ——李定宸虽然不需要亲自处理这些事,但谈判过程中,大军却还是不能撤走,须得驻扎在草原上形成威慑,好叫草原部族知道厉害,免得他们反复。
    而他虽然没有催促过谈判进度,却是一天三次派人来看进展如何,颜弘如何不知道他这是不想多等?
    于是拼着自己日夜苦熬,那么多那么复杂的事务,他一条一条理清楚,不过半个月的功夫,竟是都商谈得差不多了。
    战俘大秦留着无用,叫各个部落自己拿牛羊马匹来换。已经被秦军占领的土地,自然都归于大秦,丈量之后重新设立新的边境线,同样留出一段缓冲带。至于粮食交易的价格,以后的边贸互市等等,也在颜弘的考虑之中。
    等商议完毕,厚厚一摞条款书送到李定宸案前,他忍不住将之展示给首相杜卓华看,两人赞叹了一回年轻人的冲劲,又不免怀念了一番王霄。李定宸便也顺势下旨,恢复了王霄身上虚衔,叫他在老家荣养,又赏赐了不少财物。
    距离王霄去职至今三年时间,他从未对朝堂施加过影响,李定宸自然也不会让他一直以一介白身住在乡间。只不过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罢了,如今颜弘出了政绩,自然是顺势而为。
    而这种赏赐,显然比给颜弘加官进爵更让他高兴,面圣时一再表示要为陛下、为朝廷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李定宸没要他肝脑涂地,只是把人留在了西北,要他将条款上的那些内容一一落实。等事情做完之后再回京。而他自己,则也是时候班师回朝了。
    御驾亲征的梦想完成,虽然没有亲自领军上战场,李定宸也算是过了个瘾。中途还看到了不少北地的风土民情,也算是让他对自己治理之下的这片土地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等兴奋之情散去,作为皇帝的责任尽了,新鲜感也消耗得差不多时,李定宸便开始想家了。
    尤其是在有了新的想法,迫切的想要跟皇后分享,转过头却发现身旁根本没人时,这种落差最大。就算是再好看的风景,再令人兴奋的功绩,少了与之分享的那个人,似乎也就不那么令人激动了。
    所以仗一打完,李定宸就已经着人安排回京的事。
    他还嫌弃大军走得慢——毕竟步兵的行军速度和骑兵截然不同——索性把这些人给留在后面慢慢走,自己则领着刚刚组成没多久的轻骑兵先走。
    这个计划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
    因为只带骑兵,就意味着銮舆也要留在后面,而文官们所乘车马,必然也是如此。
    皇帝自己身体强健,弓马娴熟,跟骑兵一起赶路不觉得有什么。很多朝臣却是养尊处优,虽然也不是不会骑马,但要像是行军一样赶路,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叫皇帝把他们给留在后面,那成什么样子了?估计等回了京城,皇帝固然会被御史弹劾一个“轻浮、不成体统”,他们自己却恐怕连头顶上的乌纱都保不住了。
    但是皇帝会怕吗?反正从他登基开始,专门写来骂他的奏折几乎每天都有,而且其中出现得最频繁的罪名就是轻浮任性。不痛不痒,李定宸早就已经习惯。所以面对朝臣们的劝谏,他的态度也很坚决。
    要么你们自己跟上来,要么朕自己先走。
    大臣们能怎么办?当然是咬牙也要跟上啊!只有他们迁就皇帝,岂有让陛下迁就他们的?
    不过像杜先生这等上了年纪的老臣,李定宸也不强求他们跟上,索性都安了个可有可无的差事,叫他们留在固原,晚一步动身。
    于是,在这样的安排下,算算时间,李定宸发现,自己完全可以赶在端阳节之前回到京城。
    他还特意给越罗写了一封信,叫她等着自己回去一起过节。
    消息传回来,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虽说大军并没有跟着回来,但帝王凯旋、銮舆回宫,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虽然真到那个时候,为了保证安全,京城内的道路估计会戒严清场,他们其实什么都看不到,但还是不影响所有人的热情。
    而且京城百姓对皇室的畏惧没有那么深,又在这城中生活了那么多年,就算军队封路戒严,他们也总能找到围观的办法。
    这可是大秦几十年没有过的盛况,如今能够亲自目睹见证,足够接下来几十年里吹嘘的了。
    皇帝回京,皇后与朝臣们自然也要出城迎接。所以提前一日,就有消息送回来,预测銮舆返京的时辰,好让这边做好迎候的准备,以免仓促之间会出差错。
    虽然越罗也想阖家去迎接李定宸,但江太后不愿抛头露面,而两个孩子又还小,索性就只安排他们在宫门口迎候,她自己则是必定要出城去迎接的。
    到五月初三这一日,一大早越罗就起了身,沐浴更衣,按品大妆,然后乘坐皇后凤辇,率留守京城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这个时节,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为了避免失仪,又不能进食水,一行人从清晨等到中午,从精神抖擞等到无精打采,却还是没等到人。
    越罗体谅众人,索性让他们到长亭中等候,等前面来了消息再出来列队迎接不迟。她自己则留在了车上,毕竟这皇室所用的车辇功用齐全、空间宽敞,也就不用去亭子里跟其他人抢地盘了,反而叫他们不自在。
    直到将近未时,才见探马一骑绝尘,赶来禀报御驾已在十里之外。
    众臣连忙整理仪容,从长亭之中走出,在路旁列队。
    然而探马赶来毕竟也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不过片刻之后,远方已经可以看到骑兵飞驰时一路带起的烟尘。幸而大臣们平日里上朝都已经习惯了站班,堪堪列好队形,马队已经疾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