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

作品:《七零年代炮灰女配[穿书]

    要说费的功夫,就基本都在路上了。
    也真是多亏有这个叔叔了,这一趟手续办下来最关键的就是队里这头,何直一放人,加上有充分回城的理由,再加上用他的关系去公社找人盖了章,事情就顺利了很多。
    手里拿着县里的放行条,何小丽都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这……自己这就可以回城了?
    “叔,谢谢你,要不是你帮忙,我还真是。”何小丽拿着不真实的批条,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跟知青生活告别,要去北京了?
    何直摆摆手:“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难不成叔叔真的要看你这辈子都待在这边不成,你能走,叔叔当然高兴了。”
    没有合适的理由,即便是李书记也没办法随意给何小丽开条子送她回城,毕竟上山下乡是之前的一个大政策,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引知青们可以回城之前,一切都需要按手续按流程走。
    不过如果没有何直帮忙,回城的计划得延迟到年后了,比如王有志,就要等到年后才能回城。
    何小丽说:“我们年后结婚,到时候接您去北京?”
    何直就笑了:“你结婚我当然想去了,家里这么多孩子这么多事情,再说火车票哪能说买就买啊,你爸在省城办婚礼,我们当时都没去成。”即便是几十年后公共交通那么发达,春运还是一件及其艰辛的事情,何直要辗转从大河村到北京,这可是一件在当时看来非常艰辛的大工程。
    何直又说道:“其实我们这里嫁姑娘,娘家的叔叔和兄弟们必须要去送亲,当时我就想,咱们小丽顶多也就嫁去省城,到时候叔叔带着大军小军去送你,谁知道你这一嫁,更远了,要去北京那么远……”
    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有些哽咽:“叔叔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愿你过得好,等将来,或许出门更方便点,我再去北京看你……”
    “叔,有件事情我要跟你说。”
    何直最近都把心思扑在大坝上面,人也憔悴了很多。
    “不用说了,我都知道。”
    “不,叔,我姨,她是真的喜欢你,如果你有心,去省城好好把她追回来!”
    追回来是什么,何直没有很直观的感觉,但他期望能给沈青提供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这才刚起个头呢。
    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何小丽低下头来,整理了一下情绪。
    等到走的这天,大家交换了自己的纪念品,何小丽把从省城买回来的人造棉给余敏留了两尺,余敏给何小丽两双崭新的布鞋,都是比着她的脚做的,千层底耐磨,可以穿好多年。
    刘恩慈送了何小丽一个软壳的笔记本,而何小丽送给她一支普通款式的钢笔。
    最后何直来了,送了何小丽一套床上用品四件套,这是当地结婚嫁女儿的标配的礼物了,至于何小丽,把她储存的那一堆新的旧的的吃的,都留给何家的那群臭小子,油桶里面都灌满了清油,足足能做半年的菜,反正天南海北,等到以后大家再想起问到这事,她直接解释不记得就好了。
    ……
    村里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至少,能忙里偷闲议论这件事情的人也不多,刘彩是其中一个。
    临走前,何小丽忙着把家里的红薯蒸好,压碎了,切成片晒干,跟何建设一遍遍交代了红薯片的做法。
    如何蒸,如何压碎,里面要加什么东西。
    一向懒得要死的刘彩都跑过来听,也不知道是实在磨不过她家小米儿,还是真的有点舍不得何小丽,一向三五不着调的刘彩,这次听的很认真。
    到最后忍不住感慨:“你这孩子,还真是聪明,要说村里谁考上大学生我都觉得稀奇,就你考上我觉得再也正常不过了。”小米儿现在长大了一点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刘彩确实是很疼这个闺女。
    以前刘彩嘴里可是吐不出正经话来的。
    何小丽忍不住吐槽:“刘婶,这些都是生活小智慧,不需要多聪明才能学会的,何建设,你学会了吗?”
    何建设知道以后要做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人了,离开了姐姐,以后想吃这些好吃的,就得靠自己,所以记得特别的牢,用力点点头:“我记住了,姐,你放心好了,两个弟弟我照顾,饿不着肚子。”
    还真亏这孩子能知道自己的初衷,何小丽觉得很安慰。
    “好好学习,等你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知道吗?”
    何建设很认真的点头:“我记得、知道、并且谨记了!”
    还真是油嘴滑舌!
    从县城到北京的路,比到省城要远的多,因此很多衣服及行李,都是通过邮寄去北京的,随身所带的也只有一些贵重的物品,还有吃的用的那些,至于一些可带可不带的旧的东西,就留在知青点里面,给其他两个女知青了。
    不要说余敏,就连刘恩慈都有些不舍。
    最终何小丽也没有问她和王有志的事情,毕竟两人如果同时患难患难,还能互相倾诉,如今再刘恩慈心里,何小丽属于金榜提名了的那种,说多了只会让自己更加难堪,更何况,她跟王有志刚开个头,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回城,刘恩慈也不能说什么的。
    让她比较欣慰的是,公社那边派人过来找她,要她顶上何小丽的位子,做英语老师,但这个时候她一门心思都想回城,给她这个英语老师做,她也没有最开始那种激情了。
    而王有志走后,会计的职位空缺,则由一向精打细算的余敏来接任,而王有志要在走之前,教会余敏最基本的复式记账法。
    还好余敏聪明好学,没几天就找到入门的路径了。
    大河村的生活,正在一天天的向好,而何小丽,也面临着新的人生,朝着北京进发,等待着她的是什么呢?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晚点,开了28个小时的车,有点累崩了,各位国庆愉快哦~~
    第97章
    何小丽作为这些知青里面第一个离开农村的,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同时,何直那边忙着大坝和电站的建设,大河村变的跟以前也越来越不一样了一些。
    以前那些勤快的不说,就连懒汉,也加入到民工筑坝的队伍当中。
    队里面一片热闹和欢腾,到了腊月二十七,工程队才撤了,这也是何小丽正式离开大河村的日子。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何直以及何家五兄弟把何小丽送到火车站,一家子热热闹闹的,看着火车开了,一直站在那里盯着火车尾巴都看不见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而何小丽的眼眶,在何直一家消失不见的时候,终于湿了。
    别了,这两年的知青生活;别了,大河村;别了,小县城;别了,我的另一段人生……
    三十多小时的辗转,中间还找了个宾馆歇了一晚上,最后一程火车只有十个小时,还是卧铺,相比之前的旅程来说,就轻松了许多。
    两人从北京火车站下了车以后,就有人过来接了。
    来人是付欧的舅舅,单位有给他配车,司机开着车,一脸惊讶的看着从外地回来的两人,怎么处长有这么两个穷亲戚的眼神,深深刺激到了何小丽。
    果然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是一个不靠努力靠亲戚,会被人从心底里默默鄙视的地方。
    舅舅张彦今年五十几岁,民国时期留学国外,五十年代初坚持要回国,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技术领军型专家,是航空界的特殊专家级的人物,也是华国从事航天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的航空研究所,是付欧单位的上级单位。
    即便这样,付欧也从没在单位提及张彦。
    何小丽听说过这个人,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原型作为蓝本写进的,多年以后他已经成为院士,在国际上也颇负盛名。
    舅舅的基本介绍,是付欧在火车上给她讲的,他大概把自己在北京的所有的亲戚,都给何小丽简单的讲了一遍,这个舅舅,因为从小跟他关系特别亲厚,小时后付欧在国外长大,也经常跟舅舅生活在一起,反而舅舅的孩子,因为舅舅回国的关系,后来跟他关系比较疏离。
    就这样一个人,因为早年非要回国,孩子们因为某些原因,跟母亲留在了国外,以至于到了张彦老年,孩子们跟他关系依然很淡漠,张彦死的时候,都没有亲人在场,他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独自离世的,等到保姆放完假回到家中,发现的只是一具僵硬的尸体。
    本来以为这个人应该是很严肃的,谁知道其实只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帅老头。
    “这是我舅。”付欧在舅舅面前十分随意:“他可是很难公车私用啊。”
    更神奇的是长辈来接晚辈,这在何小丽看来是不太符合规矩的。
    何小丽觉得很惊讶:“那您是怎么知道我们今天到的?”毕竟这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更没有定位啊。
    “你们在b市上火车之前,我就想着等你们回来给安排聚一次,所以问了付欧火车班次,反正是下班时间,就顺便来接你们了。”张彦笑的很和蔼,就这样一个人,难道是被原著作者修改了人设吗,怎么看,都不像跟子女处不来的,明明他对付欧这个外甥都很好。
    其实人呐,谁没有八卦心里啊,只是张彦把自己的八卦心里藏的比较深,假装关心外甥,其实是先看看令这个刻板的外甥,在离开农村前非要娶回来的姑娘到底长啥样。
    不仅张彦想知道,其实付欧的母亲更想知道了,无奈这几天确实是很忙,抽不出时间来。
    看得出来张家的人比较随便,否则他一个长辈,不会来火车站来接晚辈。
    张彦是很典型的这个年代的专家,一身文人气质,虽然五十多岁了,看起来也不显老,人也非常和蔼。
    何小丽觉得受宠若惊了:“怎么好意思麻烦您啊。”
    “不麻烦。”张彦笑了笑:“付欧的母亲最近比较忙,要忙着出国的事情,我便自动请缨带你们去饭店,等你们到了就可以开饭了。”
    原来早就摆好了饭局了。
    张家在北京的亲戚不多,除了张彦,张澄,还有个叫张隽的阿姨三兄妹,三人都在北京。
    张彦是早年从国外拼了命要回国,而张澄则因为语言占优势的关系,进到了外交部,即便是在自艰苦的时期,她作为为数不多的同声传译,也没有遭到太大的打击。
    而另外一个阿姨——张隽则很少被付欧提起。
    一想到要见这么多亲戚,何小丽忍不住打起来退堂鼓。
    到了饭店门口,才发现请客的地方居然是“全聚德”。
    这家店何小丽曾今来过,没想到几十年以前是这样一幅样子,盯着那幅熟悉的招牌,她看了很久。
    “我就猜到是全聚德,咱们家聚餐啊,这么多年都没换过地方。”付欧伸手拉了一把何小丽:“别怕。”
    “没办法,你外婆喜欢吃这里的烤鸭,所以咱们呐,都要随着外婆的口味来。”张彦说:“虽然都是老张家的亲戚,但你有付欧在,外婆等人都很好相处,不用太拘谨。”
    这么大的场面估摸着亲戚们都在。
    “我怕啥。”何小丽勉强笑了笑,看着门口穿着中山装的服务员,想到几十年后在这里的一场宴请,真是……一种好奇怪的感觉从心底里升了上来。
    “除了我小姨,其他的人应该挺好的。”付欧悄声说:“她说啥你可千万别放在心里。”
    “你们家,是不是把你看的很重啊。”何小丽心里发毛:“正常欢迎一下我而已嘛,不要搞得这么郑重吧。”
    付欧想了想:“可能因为我结婚了,大家都没看见过你,所以好奇吧。”
    这不是把人当成吉祥物大熊猫了嘛,敢情这帮人是过来参观欣赏的啊。
    看见站在门口不动弹的何小丽,张彦都笑了:“不用怕,你跟付欧没有订婚,大家也只是好奇,加上付欧回来我们也没有一起聚过,所以我做东,招呼大家伙一下,刚好你小姨家的舟舟也从海城回来了,所以拉上你们一起聚一聚,怕啥,有他呢。”
    付欧拉起她的手来。
    也只能这样了。
    张家包了一个大包间,桌子是十二人的大桌子,何小丽跟付欧一起进去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付欧一个个介绍了。
    最里面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是付欧的外婆,看起来十分的和蔼,也非常有气质,这种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何小丽曾今看过电视上那种七十年代大明星老年以后接受电视访谈,浑身上下散发出来高雅的气质,就是外婆这样的。
    外婆现在七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康健,她是满清大臣家中的嫡小姐,在这场运动中,被打击的很深,不过所幸她年纪太大,没有受到太大的折磨,运动结束以后,她的身份也很快被推翻。
    另外还有两个老太太,是付欧的姨外婆,三姐妹长得很像。
    何小丽甜甜的叫了一声“外婆”和“姨外婆”,三个气质老太,笑的简直是看到自己的亲孙女一样了。
    看来张家这帮亲戚也很好相处。
    另外就是付欧的父母,付欧的母亲虽然快五十岁,但看起来保养的很好,并不显年长,人也是很和蔼的样子。
    付欧的父亲是个精瘦的读书人,身板看上去没有儿子那么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