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作品:《穿到六十年代做鳏夫

    家里, 游泳票还有各种笔墨纸砚,都让小邱回去后拿了不少过来,就是足球也抱了两个过来,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最终,常宁和朋友, 伙伴们费尽了所有办法也没有给大妞弄来一架钢琴,这个时候, 钢琴已经是传说中的东西了,除了原来学校等地方被捐助的外, 其它所有地方, 再见不到钢琴的影子, 或许还能从什么地方弄来, 但这已经超出了大家的能力范围,这件事只能到此为止。
    不过到此为止不代表常宁就放弃了,有机会他还会继续想办法,真没机会了, 他记下了,等到这场运动过去,他依然会为大姑娘把钢琴买回来,不管那时他家的大姑娘几岁了,是否已成家生子。
    除此外,田应礼再次入院治疗,这些方面常宁不懂,大概是需要几个疗程,他也不管,既然已经同意三舅妈来家里弄饭菜,洗澡这些,现在,常宁也不会反悔,一切照旧,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上次回县城前,三舅妈还回来的钥匙,常宁再拿给她,其它自便。
    这一年,家里的小五也上学了。
    别的,不管什么原因,总之,1964年就这样平静地悄然而过。
    1965年春节,一如既往的热闹,人来人往的交际,有了前一年的经验,这一年,常宁熟练了很多。
    热闹的人情来往后,一切继续。
    “省里很不平静,江洪春的靠山在省里可是闹得很,江洪春这里要不是我们压得及时,现在可没法在他靠山面前把戏演好,只是,演得了一时,演不了一世,就现在的情况看,江洪春也玩不转一个官华市,所以,官华市再来人是肯定的,现在没来,不过是上面还没最后决定,所以,江洪春这些人,包括他的靠山都只不过是先试试水的试验品。”跟着靠山来的江洪春一行,确实打了包括高团长在内的所有人的一个措手不及,但反应过来后,消息不可能再一点没有,只是现在上头都没拿定主意,下面弄到的消息自然没多少。
    “就由着他闹?”常宁现在敢肯定,这会儿,运动肯定没来,没来,能让他闹吗。
    “不让他闹一点,他怎么体现他的价值,放心吧,领导们心里都有数。”高团长给常宁解惑,敢情,这是纯粹让他演猴戏呢。
    “要是上头真决定了,大家就得注意起来了。”常宁现在也有清楚的认识了,什么时候上头决定了,什么时候就是运动的开始。
    乱成什么样,老实说,常宁也不知道,关于这段历史,除非专研的,否则,学校的历史课本上就是几句话带过,从学校出来,谁还会去关心这些,忙着工作生活都来不及,对于无心历史的人来说,十年的运动,只不过就是一个数字,一句话的历史。
    常宁就属于不感兴趣中的一员,后来了解的一些来自于各种小说,关于这些记忆什么都只是好像。
    “其它地方,特别是其它省我不敢说,现在,就我们省,基本上都是各市思想学习小组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上头要是有决定,不就是围绕着思想展开吗,这点上,我们早就展开了,其它有人想来捉妖子的话,大家都有准备,慌不了,最后还有一道防线,我们部队上也积极响应了思想学习的号召,成立了各思想学习小组,并与地方单位的思想学习小组结了兄弟对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这一层上,部队就不能坐视地方思想学习小组被人诬蔑,要是有人敢胆大妄为,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坏份子,我们对此的态度是零容忍。”大家学习了思想这么久,上纲上线的这一套,谁都学会了。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官华市,我们就得靠高团长了!”这话是马屁也是大实话。
    “我们大家都尽力吧。”高团长也想凭着一己之力护一方平安,可谁都知道,谁都没有这个本事,只能尽着自己的力量去做最大的努力。
    “你家老大,老二今年要上初中了吧?”不提这个沉重的话题,换个。
    “嗯,老大,老二上初中,老小上小学,孩子们都上学了,我算是可以松一口气了。”这个话题轻松很多,常宁想到家里的孩子们,脸上不自觉地就出了笑容。
    “你家老大这么喜欢钢琴这种艺术,现在也弄不到钢琴,怎么样,要不要考虑进部队文工团,继续往这方面学一下是没问题的。”高团长不是开玩笑,是认真建议。
    “不了,爱好钢琴,我只打算让老大就仅仅是爱好,就上一般的初中学一般的知识。”当着高团长的面,常宁没敢说,真不真不知道,不过,电视,小说看了不少,都有提过,万一哪天哪位首长看上了哪个小同志,可没有什么合不合适的,这都是革命任务,要是遇到位老首长,他娇嫩嫩的大姑娘,常宁会哭死,还是算了,大姑娘最老实,还是放在自己面前,自己护着最放心。
    “随你,反正,有我老高在,你家那群宝什么时候想来都行。”高团长这是给常宁保证了。
    “行,我不和你客气。”有高团长这提醒,常宁到是真记在心里了,运动一来,初中还可以,高中常宁都不知道行不行,大学,正式的招生停了,好像是有个工家兵大学,那个怕是戏更少,然后知青大量下乡,到时,家里的孩子又得给他们找出路,下乡,说实话,他们就是乡下来的,乡下的苦,够了,参军入伍到是个好路子。
    他们这里地处偏南,上战场的机率不大,当兵是个好办法,常宁心里点头,这条路子,能走。
    “不客气就对了,实话说,我看你家老二是个当兵的好苗子。”高团长早就瞄好了。
    “先不忙,就是以后当兵,我也想先让孩子们多读点书,总错不了。”高团长这一说,常宁也觉得自家小二去部队是个正确的路子,只不过,常宁想得更远,要是知识跟上,如果可以,再进一进军校就更好,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先把知识学好,以后才有往前走的资本。
    “这点到是你说的对,那行,先让孩子们在学校好好学,我这边,先帮你看着,我是看好你家小二,到时,我看能不能努力下,让你家小二去个军校,从军校出来以后,往上走就更没问题了。”高团长更清楚知识科技对军队现在的重要性,这点上,他同意常宁的见解。
    “那我得先替我家小二谢谢高团长。”这是两人把小二的未来给定下来了,至于小二同意不同意,这里没他说的份,不去部队,小二他们已经不可能正经上大学,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没有。
    至于大妞,常宁是准备放在自己眼前护着的,那就先读书,不能读的时候,进单位,常宁都给打算好了。
    再下面的几个,常宁还在想,不过,今天有了高团长的帮忙,大不了,不能留在城市的话,就都进部队去,反正,常宁是不想孩子们下乡的,当然要是有谁宁愿下乡也不去部队那除外。
    这种除外,常宁觉得就只是想想中的可能,现实绝对不会有,谁知道,几年后,家里还真给他出了个这样的可能奇葩怪胎。
    “就是市一中了吧?”市一学升市一中,没问题。
    “对,市一中,以后,几个孩子都这样。”现在的城市还小,官华市这样被国家划为二级地区的城市也小,一个位处市中心的家占着,工作单位,读书学校,看病医院,什么都离得不远。
    “你这样提醒我了,我也得让我家闺女好好多读几年书,她啊现在成天在家里闹着要当兵,一个小女生,当兵文工团就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听你这么一分析,还是先读好书,有了知识,女娃子也能进军校,等从军校出来,文工团算什么,都给靠边站。”高团长一拍大腿,这下,他家自个儿的事也解决了。
    “儿女都是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辈子都在还债。”同为父亲,可以一起感慨下。
    “是啊,都是些讨债鬼!”高团长深以为意。
    “要是上到高中,像小邱那样以后选择军医大也不错。”可以十年运动里,军队是最好的去处了,毕竟,什么地方都可以乱,军队却是一定不能乱起来的。
    “这个也好!”高团长再拍了下大腿,小常这个建议给得好,回家他就和闺女好好商讨去,反正,现在小年纪当个文艺兵,他是绝对不同意了。
    “是不错。”常宁也点头,他回家也可以和几个大的说一说,让他们提前想想未来怎么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支持正版的朋友们,十分感谢!
    第161章 孩子们的小升初
    “大妞, 小二,过来,马上就要小升初了, 有问题吗?”回到家, 想想和高团长说的那些, 常宁觉得可以和孩子们提一提,特别是大的这两个,至于下面的, 可以先缓缓,三儿还有两年才小学毕业,到那时再说。
    “没问题,爹,你就放心吧。”不等大妞说话, 小二先把胸膛拍响,他就算没有大姐那样次次第一的成绩, 但一个小学考初中也不会在话下。
    “没问题就好。”话到嘴边,常宁也打住, 还是先不说了, 现在和孩子们说这些, 也没必要, 时局没到这一步,何必让孩子们烦恼,真到了,也有他们爹扛着, 不说了。
    至于孩子们还是让他们先安心学习,现在的学校可不是以后的义务教育时代,小学每年的期末考等同于升级考,不及格,就是留级,小学升初中,考试更是正式,完全靠分数来说话,不达到,要不重读,要不回家,反正,你升不了初中。
    “好,大家都过来,爹有话说。”常宁拍拍手,招呼所有孩子都过来。
    “接下来几个月大姐和二哥要准备小学考初中的考试,所以,今年我们家头一件大事就是大姐和二哥的小升初,在此期间,我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不到那就互相帮忙,再不行,来找爹,尽可能少麻烦或者最好不要麻烦到大姐和二哥,这段时间在家里也不要吵闹,我们要给大姐和二哥一个安静的学习时间,大家能做到吗?”这群小泼猴,人人都是猫嫌狗厌的年纪,这几个月必须得约束好。
    “能!”还好,他这个做爹能压得住泼猴们。
    而他自己这段时间也得再分一个心出来,重点关心他们家两个准备小升初的小同学,还好,现在吃的上,比前几年好太多了,每天为孩子们补补还是能做到的,更别提,小邱还有高团长他们送来的东西,自己再弄点,足够给老大,老二营养到考试了。
    要是再有人个在家里帮衬着就更好了,想到这里,常宁真认真考虑起了,是不是真该找个媳妇回家了,做了男人五年多,他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已经是男人的事实,现在的自己,身体男人,心理估计也很男人,找个媳妇,现在想想,好像已经接受了。
    既然这样,顺其自然吧,遇到,那就找个,遇不到,也不勉强,现在只不过是感觉到家里需要个人的偶尔牢骚,实质里,他的渴望并不强烈,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的生活,他已习惯,然后也成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