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作品:《燃烧的扉页》 每人都喝了酒,商务车停在小龙虾店附近大厦的车库里,他们散步去乘地铁。
李琊着针织棉吊带及松垮的破洞牛仔裤,趿一双人字拖,半臂的鸽血红茶花勾线刺青在夜空下幽幽暗暗。
叶钊随意说:“在哪儿做的?”
李琊对于他现在才问略有些诧异,抬眉道:“胡万饼朋友那儿,你也想做?”又狡黠地笑了笑,“跟我做一样的吧。”
叶钊浅笑着点头。
李琊狐疑道:“你来真的?我这是为了遮伤口,当时没条件让它好好恢复,好长一道疤,丑死了。”
“我知道,你给了那人一个飞踢。”
“还记得我编的故事呢。告诉你实话吧,你的好侄女儿在法院门口,拿水果刀来砍我。……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你上次回去吃喜酒有去看她吗?”
“
没有,我爸去世的时候他们都没来,彻底断了联系。”
“噢……”李琊轻轻叹息,“叶钊,我们现在是同病相怜了,都是孤儿。”
叶钊捏了捏她的胳膊,“宝器。”
李琊顺势挽着他,半仰起脸说:“我忘啦,还有你这位‘叔叔’呢。”
叶钊眯了眯眼睛,“欠收拾是不是?”
李琊吐舌头作鬼脸,“是啰是啰,小别胜新婚,待会儿好好收拾我啊。”
一旁的季超听见了,长“哦”了一声,“酸啊。”
李琊转头冲他挑眉,“酸的就是你!”
*
七月,叶钊的新作最后一次校对完成,即将印刷。这是他出道十六年来的第四部 作品,亦是销声匿迹十年之久再次单独出版,收录这一年来发表在各杂志期刊上的短篇的单行本。
李琊问他要样书,他藏着不肯给,说:“上市了去书店买。”
李琊“嘁”了一声,“还装神秘!那些我都看过了,不怎么样!”
叶钊一把将她揽在怀里,压低声音问:“不怎么样?”
她“嗯啊”着点头,他挠起她痒痒来,令她笑个不停,眼看就要笑得哭出来。他并不停下,反而悠然地说:“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哪有这样的!不肯接受批评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评论是可以有启发意义的,这是指评论能让读者,包括书的作者,对评论家的智力水平,或者诚实与否,或者两者同时有所了解’。”
李琊在挠痒痒下身子缩成一团,就快蹲到地上去了,她瞪大眼睛,说:“尖酸刻薄!还对我明朝暗讽!”
叶钊收了手,将她捞起来,“你最爱的作家纳博科夫在《巴黎评论》访谈里的原话。”
他总有办法噎得她说不出话,要说以作家身份认识他有什么的收获的话,她深刻明白了一点——永远不要同作家论高下。
她退了两步,讪讪地说:“好吧,我的确不够诚实,那篇《春游》的确是绝妙的短篇。”
他哼笑一声,“少用‘绝妙’‘最’这类‘高能量’词汇,会显得及其浮夸。”
“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我就喜欢听‘最高’(さいこう)这样的评价。”
他以不太标准的发音回应,“すごい!”(厉害)
“你就嘲笑我好了。”
叶钊搂着她的腰在沙发上坐下,“说正事儿。”
李琊瞧了他一眼,“请讲。”
“下周我还要出差一次。”
“什么?你们的研讨会有完没完啊,半年了还没结束。”
“做项目当然需要时间,不过快要结束了,这是最后一次。”
第七十三章
在叶钊离开北京之际, 波落落卡受当地电视台邀请, 出演一档音乐节目直播。
摇滚乐在国内尚且小众(实际上摇滚乐是非常大众的), 因而乐队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波落落卡的出众不仅有实力亦有运气, 当然后者包含“漂亮的女主唱”等令人厌烦的噱头。
能登上电视台,等同走进大众视野,对乐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他们才不会有“代表国摇”“为国摇争光”这样愚蠢的念头, 顶多觉得专辑、周边或许可以多卖些了。
但电视台的家伙们却抱着如此高高在上的态度,认为给予了波落落卡莫大的殊荣。
事前访谈时, 工作人员问:“你们觉得什么是摇滚精神?”
乐队成员皆无言,皆在心里骂其“傻逼”。
大谈特谈精神,为某件事找出积极向上的意义, 不晓得是否是东亚人才有的特殊癖好,好像不这样做就会显得很失败。
非要说的话,摇滚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是大胆的、反叛的、颠覆性的音乐形式,有评论员称之为“美国精神”。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它由众多摇滚乐队赋予了“爱与和平”、“反宗教”、“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就说经典名句“摇滚不死”,它出自尼尔·杨《Hey Hey My My》这首歌, 它应该还有后半句——“只是消逝”(Rock N roll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化用麦克·阿瑟解职时的演讲稿《老兵不死》里的原句“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消逝”(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归根结底,没有哪个摇滚巨星会讲“摇滚精神”, 这是彻头彻尾的伪概念。
此时波落落卡还没有搞砸这个通告的念头,于是作为“核心”的李琊不得不开口。她说:“摇滚精神……就是玩?对于我们来说,只活一次就要过得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