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作品:《文盲的北宋生活

    但是,郑家想了那么多却是忘了,要是吴安这种人继续存在,那才是给改革派抹黑。魏拾遗把其中的利害关系重新给郑双成说了一遍,郑双成愣了一下,随即无奈的摇了摇头。
    “拾哥儿,你说的我怎么会不知道。”郑双成道,“我们原本的打算是找个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将吴安告发,而不是以他用改革派谋私这件事。”
    “你们的意思是,不想让民众知道吴安是用改革派谋私的?”魏拾遗好像明白了什么。
    郑双成点头,“是的。吴安中饱私囊的事情做得不少,在他加入改革派之前就做过不少,只是这中间需要收集证据,我回来的这两个多月都是在做这件事。证据如今我们已经收集了不少,就等找人把证据呈上去。”
    “本来我们想的是给周副都指挥使,你不是和他有那层关系在么。结果谁知道你速度这么快,居然把事情直接捅到了王老先生那里,王老先生刚正不阿,估计没几天,吴安就会被处罚,改革派的污点也会出来。”
    郑双成一脸苦闷,拾哥儿为他们着想,他很高兴,可是他这么做了,他又高兴不起来。
    当时魏拾遗那么说之后他就觉得不对,可等他来找魏拾遗,已经迟了。
    魏拾遗倒没郑双成那么悲观,他直接说:“你想岔了。”
    “等等,你的意思是还有转机?”郑双成眨了眨眼,连忙问道。
    “当然。”魏拾遗笑着说,“虽然吴安这事会给改革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却也告诉给了民众改革派的立场,改革派是喂大宋变好才存在的,而不是让一些官员谋私而存在的。不管是谁,只要是触犯了律令,都要受到惩罚!”
    “你想想,民众是喜欢大公无私的派别,还是喜欢连自己的污点都不敢给人看的派别?”
    当然是喜欢真诚的,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谁会再反对改革?
    郑双成眨巴眼,彻底明白魏拾遗的意思了。
    这事解决了,魏拾遗不想围绕那个倒胃口的吴安继续讨论,就问郑双成接下来他们郑家打算怎么办。
    郑双成说:“我阿爹决定自己开家医馆,不进朝廷里当差了。”
    “嗯?”魏拾遗不明白,“按理说要是你们平反了,你阿爹应该是能够重新回到药监局的当差的。”
    “嘿,确实是可以。”郑双成笑了,“可是老头子经历了这次被诬陷,深深觉得在朝廷里当差非常的危险,而且再说了,不在朝廷里当差,他还能睡懒觉。说起来他的年纪大了,是时候休息了,自家的医馆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还有这个原因呐?魏拾遗无奈的笑了,“那你呢?我可是记得你还在为了太医局的前程专门去了边关积累资历。”
    “嗨!我那不是因为我阿爹这样要求的么?拾哥儿你看看我,我像是当官的那一块材料么?”
    不是打击自己的小伙伴,还真不怎么像。
    “比起在太医局拼前途,我更喜欢只当郎中救人,我看你现在过得也挺不错的。”郑双成最后下结论,“反正我是不想当官了。”
    其实这样也挺不错的,反正不管怎么样,魏拾遗都会支持他们的决定。
    “好了,既然这件事可以解决,而且也不会给王老先生造成麻烦,那我就先回去了。”郑双成站起来,把桌上的茶喝了,“阿爹还在家里等我的消息,我得把这事告诉他。”
    “好,那我送你出去。”魏拾遗跟着站起来。
    “别,不用了,就这几步路,送什么送啊,你赶紧回去吧。”
    郑双成走了,魏拾遗就回了家。他坐了一会儿,就去先生那里接魏拾欢,他回来了,魏拾欢就不用去周府住着。只是当他去接魏拾欢的时候,发现周浦竟然等在那里。
    看样子不是在等魏拾欢,而是在这里等来接魏拾欢的他。
    还有一点时间魏拾欢才出来,魏拾遗就朝周浦过去,有些疑惑的问道:“周浦,你怎么在这里?”
    “魏小哥。”周浦左右看了两眼,“是虞候叫我来找你的。”
    “周赟?”魏拾遗微惊。
    “嗯。”周浦把魏拾遗带到了一边的巷子里,那里没人来,是个说话的好地方,“刚才王老先生进宫了,你知道吗?”
    魏拾遗顿了下,然后点头,“我不知道,但是我猜到了。”他没想到王老先生的速度会那么快,几乎是他刚离开王宅他就进宫了。
    “王老先生进宫去见了官家,他告诉官家有一位官员中饱私囊。”周浦道,“王老先生为人执拗,很是嫉恨这类官员,就提议让官家严惩那位官员。”
    这应该是正常的,但不足以周浦这么小心翼翼,于是魏拾遗问道:“然后呢?”
    “你知道的,有些人在宫里有眼线。”
    魏拾遗了然,“你是说,那位官员知道这事儿了?”
    “是的,不仅如此,他还知道这事是你告诉给王老先生的。王老先生把吴安中饱私囊的事说给圣上,只要查明,吴安就没有逃脱的可能。”
    “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挺好的。”
    “好是好,可是官家问了王老先生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类消息他没听到反而是他听到了,王老先生就说了这事是他的一个学生遇到的。王老先生在汴梁的学生不多,来往的少年也就只有你,官家不会问他的学生是谁,但是其他人一猜就知道你是王老先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