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作品:《丹霄万里

    “你身后没有其他势力,”谢朝泠说得直白,“朕不想沾麻烦。”
    先太子生的是女儿便只是女儿,谢徽禛以无父无母旁支宗室的身份过继给他,以后就只是他的儿子,与旧东宫再无瓜葛,身后也没有其他的王府,免得让有心人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而且,从不知事的孩童开始慢慢教太累了,朕没那个耐性,若是教出几个像你二叔那样无知自大蠢还坏的货色,又或是像你四叔那样不折不扣的疯子,朕怕是会气死,朕还想多活几年,过些逍遥日子。”
    谢徽禛没想到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这回却当真诧异了,皇帝五叔竟是这么想的,……他的个性其实是这样的吗?
    谢朝泠轻拍了拍他肩膀:“你不用想太多,该如何还是如何吧,朕总会护着你便是。”
    谢徽禛犹豫问:“那我做了五叔的儿子,乐平郡主的身份可不可以继续留着?”
    谢朝泠略微意外:“为何?”
    “有些事情,用女儿家的身份办起来方便些,”谢徽禛耍赖笑道,“至少等到我‘及笄’之后再说吧。”
    “及笄了你就该出嫁了,”谢朝泠提醒他,“到时朕到哪里去给萧王府赔个孙媳妇?”
    谢徽禛不以为然:“那个到时候再说吧,何况乐平郡主就算现在没了,五叔也得给萧王府再赔一个孙媳妇。”
    这事听着委实怪异,不过多一个郡主而已,他还养得起,于是谢朝泠没多想,摆了摆手:“随你吧。”
    谢徽禛当即磕头谢恩。
    今日已是大行皇帝梓宫在宫中停灵的最后一晚,明日便是出殡之日,三更之时,谢朝泠让谢徽禛先去睡,他又在灵堂多守了两刻钟,回去寝殿。
    中秋一过天便冷了,谢朝泠无甚睡意,裹着大氅站在窗边发呆,看殿外远处的灯火。
    王进为他值夜,带了几个小太监进来给他生炭盆:“这两日天寒了,陛下若还是觉得冷,奴婢便让人将地龙也烧了。”
    谢朝泠没吭声,始终站在窗边,无边夜色映进他眼中。
    “陛下,很晚了,您歇下吧,明日还要早起。”王进低声劝他。
    半晌谢朝泠忽然开口,问他:“今日是不是收到了西北送来的东西,拿来给朕看看?”
    下午时东西就送了过来,但他一直忙着处理朝事和大行皇帝后事,没来得及看。
    王进亲自去将东西取来,送到谢朝泠面前。谢朝泠接过去,皮质上成的黑貂暖手围,厚实且柔软,很快暖和了他冰凉的手心。
    谢朝渊总能在适当时候送上他最需要的东西,确实有心了。
    王进顺嘴道:“小王子大约是知道天冷了,陛下您畏寒,这个东西送来得正好。”
    谢朝泠瞅他一眼,好笑道:“你倒是还替他说话。”
    王进抬手一拍自己的嘴:“奴婢多舌了,陛下勿怪。”
    谢朝泠懒得再言,示意人帮自己更衣,躺上御榻,再让人熄了灯都退去外头。
    他与谢朝渊一起度过了两个冬日,寒夜谢朝渊总是将他抱在怀中,用自己身体的温度为他取暖。明明他才是兄长,很多时候其实是谢朝渊事无巨细在照顾他。
    那个人即便霸道混蛋不是东西,又确实满心满眼只有一个他,他从未经历过这样浓烈的情爱,所以轻易沦陷。
    他们已经分开了三年,不知还要多少个这样的寒夜才能重聚,谢朝渊说会来找他,他一直在等。
    黑暗中谢朝泠翻了个身,终是闭了眼沉沉睡去。
    谢朝渊送来的暖手围始终抱在怀中。
    第84章 “本王已有夫君,他是大梁的皇帝。”
    乾明帝驾崩,谢朝泠顺利登基,翌年春改元,至秋日一年守孝期满。
    国事已走上正轨,立后封妃之议却被新帝一再搁置,这一年年底时,他下旨过继了父母皆亡的旁支宗室子为嗣,封太子,满朝哗然。
    才过弱冠之年的年轻帝王不立后不纳妃,身边甚至无一近身伺候的妾侍,却出人意料的过继了一个太子,这样的做派满朝文武都不能理解。
    但谢朝泠心意已决,无论下头人如何劝谏反对,只做耳边风。
    后头便渐渐有风声传出,陛下身子不好,被逆王软禁之时遭了大罪,落下病根,是不得已之举。这等事情大伙儿只敢私下议论,却很微妙地都信了,无不唏嘘,更担心才刚登基的新帝会英年早逝,致社稷动荡,或许陛下自己也有此担忧,才会选个已经过了十二岁的少年?
    想通此节,大部分人沉默了,对过继太子之事朝中反对声音渐小,且谢朝泠决意如此,反对也无用,最后事情就这么定下,祭过天地、社稷后,谢徽禛正式入主东宫。
    消息传到西戎已经是这一年的初冬。
    谢朝渊将沾了血的剑擦拭干净,收回鞘中,两日时间他又拿下了一个大部,至此西戎几乎全部与大梁边境接壤之地都已在他掌控之下,他治下地盘业已成为西戎最强盛势力之一。
    听罢禀报,谢朝渊笑了一笑:“大梁如今新封了皇储,本王便也派人送去份贺礼吧。”
    帐中都是他的忠心部下,就听他继续道:“本王打算率部投诚,接受大梁朝廷册封,与大梁称臣纳贡。”
    话音落下,帐中死寂一瞬,随即议论纷纷。
    谢朝渊这一提议,并不在这些人意料之外,这位小王子本就是从大梁来的,这几年对大梁朝廷的态度更有目共睹,尤其去岁大梁新帝登基后,他就已经隐晦透出过这样的口风,今日不过是正式提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