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页

作品:《[红楼]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

    而且司徒卓有多仁厚,但凡宫里的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仁厚不是后天装的,是与生俱来的。从他略微懂事起,就对宫里最卑微的宫人一视同仁,略大些可以出宫了,也时常救济穷人。甚至还和眼前的林家女一起救济过一个村妪。
    甚至今天,在小钟妃和九皇子死后,连不少宫人都会刚及笄的长宁公主落井下石,协理六宫的周贵妃也因三皇子腿疾之仇对宫人苛待长宁不闻不问,司徒卓还来替长宁求情。这样的人会为了夺嫡而祸乱江西,血流成河吗?
    太宗皇帝也从心中否定了这种可能。林黛玉说得不错,司徒卓是一把良弓,也许是可以挽救日后西海沿子困局的良弓。
    “你既什么都知道,也替所有人求了情,为何不替自己求情?”太宗皇帝问。
    黛玉心下微微一松,虽然她没敢抬头观察太宗皇帝的神色,但是心中有微妙的感觉,觉得这一关最难的部分已经跨过去了。
    黛玉干脆利落的磕头道:“臣女求皇上留臣女一条性命,哪怕送臣女远赴海外,或是和亲番邦,臣女也无怨言。”情真意切,甚至声音都有些发颤。
    黛玉不是在演,而是发自真心害怕。想保护的人,自己已经尽力了,能说的话,每一句都字斟句酌的说完了,现在这么美好的年纪,黛玉也有求生欲。之前耗尽心血避免去北狄,是因为黛玉知道有小钟妃在,自己却了北狄依旧难以留得性命,现在小钟妃已除,自己就算去了北狄,未必不能活出一番天地来。
    太宗皇帝道:“起来吧,朕以为你当真不怕死,结果还是怕的。”林黛玉方才微微发颤,落在太宗皇帝眼里,终于满族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
    黛玉谢恩之后起身,依旧没掸去身上的茶渍。
    这次太宗皇帝没派戴权送黛玉回府了,而是打发了另外的内侍去传了春山、雪雁,送主仆几个回去。
    而派了戴权去传文丞相。
    太宗皇帝对黛玉的调查是非常全面的,连黛玉曾经去过文家,史鼎来过林家这等事太宗皇帝也知道。
    文丞相入宫之后,太宗皇帝直接问了可曾见过林如海的嫡女。
    伴君如伴虎的意思就是,处处面临生死题。黛玉去文家参加闺阁小宴这等事,自然许多人知道。但是私下见过文丞相,却只有当事人和丞相夫人知道。文丞相承认还是否认,都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是这不是黛玉能左右的。所以先前黛玉在上书房说的话,显得尤为重要。
    文丞相自然相信老妻不会出卖自己,林氏女也足够聪明,应当不会在御前乱说此事,所以文丞相有否认的余地。但是文丞相依旧实说了,道:“臣确然见过林姑娘。”
    还好之前黛玉在上书房并不曾为了活命而装傻充愣,否则光凭文丞相这句实话,黛玉便没有活路了。一个足够智慧,但是不够诚实的人,又是在水澜梦中改变朝堂局势的变数,太宗皇帝没有让林黛玉活着的理由。
    但是一个足够坦诚而且足够仁善的林黛玉呢?她从不曾做过一件对江山有害的事,她所作所为永远顾全大局,而且心胸宽阔,格局极大。林黛玉说司徒卓是良弓,她自己又何尝不是良弓?
    太宗皇帝对文丞相还是足够信任的,便问了文丞相对司徒卓和林黛玉品行的看法。君臣二人谈了什么,没有人知晓,就像无人知晓皇上召一个臣女入宫细谈半日,说了些什么一样。
    第93章 黛玉回家后,贾敏……
    黛玉回家后, 贾敏看了黛玉裙摆上的茶渍,吓得腿都软了,黛玉浅笑一下道:“母亲不用惊慌, 应当无事的。”
    送黛玉回府的内侍倒是客气,没有什么傲慢之气, 贾敏命人给内侍包红封, 那内侍也收了, 贾敏心下略安一些,吩咐黛玉先去沐浴更衣。
    黛玉换好衣裳, 问了侍女一声, 知道林如海尚未回来,便去主院陪贾敏说话。今日这阵仗,贾敏被吓得够呛。
    果然见闺女来了, 贾敏语气颇为担忧,道:“这个时辰早落衙了, 你父亲怎么还未回来?”
    黛玉轻轻握住贾敏的手道:“母亲放心,父亲应当是入宫去了。”
    贾敏关心则乱,听黛玉一说, 就反应过来了。皇上既然亲自见了黛玉, 自然会在林家父女见面之前诏林如海入宫。虽然林家父女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 但是既然要定黛玉的生死,也要避免父女两个‘串供’。
    贾敏见黛玉回来,身上虽有茶渍, 神色还好, 原本担忧之心稍减,一听丈夫被宣入宫,一颗心又揪了起来。
    黛玉很想安慰母亲, 但是却觉没有十分把握的事,安慰出口都显得苍白。现在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定下来,所以,陪伴着母亲便好。
    太宗皇帝先宣自己入宫,接着便宣父亲入宫,这中间不让自己父女见面,若是父女两个所说的有太多对不上的话,对自己有害无利。这便是黛玉面圣时候,除了阐述不曾干政的观点外,其他事情皆是坦然承认,却并不多言的原因,言多必失实乃至理名言。
    这一日,林家无人按时就寝,母子五人皆等到三更天,林如海才从宫内回来。不过林如海回府之后,神色还不错,道:“天不早了,大家都早些歇息吧,没事了,不用担心。”
    确然不用担心了,没隔几日,太宗皇帝就命人送了一对玉如意来赏给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