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页

作品:《穿到古代做任务

    苏南珍也是这时候才知道买铺面也要人情。
    有人卖房,首先会问亲朋好友,他们没人接手,才会找牙纪。牙纪不会将铺子推荐给客户,而是推荐给县城的大户人家领一会丰富的赏钱。
    林文忠现在是县令身边的红人,他想要买铺面的消息传出去,就有人找过来。
    不过为了县令的名声,林文忠剔除那些居心不良,故意给他送钱的。
    只说铺子不是他要买,只是帮朋友忙。
    牙纪这边就给推荐了一套铺面,这边地段不怎么好,之前开了几家都接二连三倒闭了。
    面积比林文和那间少一些,不过价钱要得便宜,只三百两就够了。
    苏南珍提了点意见,“价格再低一些。你可以拿下。到时候租给打铁的或是开脚店也不错。”
    她之前也看过了,整个县城的脚店不算多。大多数都是好一些的客栈。
    毕竟走商货多,一般来说,商人更愿意住客栈。
    但是做这行的小商贾也很多,他们完全可以开一家便宜又实惠的脚店。
    回头再把后面的那个宅子也拿下,到时候打通,可以放货物,相信客人会越来多。
    苏南珍将自己的打算说了,林文翠眼睛一亮,“不错啊。但是人家会卖吗?”
    林文忠主动包揽此事,“我来谈吧。到时候咱们给对方买一套宅子。再给他们搬家费。相信他们愿意搬的。”
    林文翠一口答应。
    林文忠让牙纪那边帮忙谈价钱,最终以两百九十两的价格成交。
    随后,林文翠又买了两套宅子,其中一套宅子换了铺面后面那家。还给对方五十两银子作为补偿。
    她手头有两套宅子和一套铺面了。
    林文翠一直在盘算做什么营生,那天苏南珍无意间说的话,让她上了心。
    她觉得自己很适合开一家脚店,也不需要她亲力亲为,她只要在幕后当一个东家就成。
    林文翠将自己的打算与三哥三嫂说了,得到两人一致赞同。
    林文和开铺面也有一段时间了,认识不少人,还帮林文翠介绍一个掌柜。
    此人原是贾家铺子的掌柜,后来贾富贵担心林文忠伺机报复,还是让家人将铺子给卖出去。
    那些铺面全被县城几个大户人家瓜分。但贾家留下的掌柜,他们却是不敢用,全换上自己人。这些人就失业了。
    林文和恰好认识其中一个掌柜,这人口碑不错,林文翠见过本人,便答应让他担任掌柜。
    随后她又招了几个伙计,又找了木工把铺面重新装潢,半个月就开业了。
    苏南珍没想到小姑子速度这么快,半个月就把铺子给开起来了,这办事速度真是绝了。
    她去看过一圈,觉得这脚店开得太过简陋。可细细一想,能来这脚店的行商必定都是不怎么富裕的,装得太好,收不回本,也是无用。所以她也就没挑理。
    林文翠开了脚店之后,便跟着苏南珍一块识字。
    她的理由也很简单,想自己看账本。
    本来她一个被休的女人为了名声着想,不能去脚店,就已经够不方便的了,要是连账本都不会看,回头人家忽悠她,她都找不到理由。
    苏南珍觉得她想得很对,很认真教对方。
    林文翠有钱,她也舍得花钱。不仅给自己买了一套笔墨纸砚,还送了一套给苏南珍。理由是:拜师礼。
    苏南珍知道她不想占便宜,也就笑纳了。
    林文翠这边忙得不亦说乎,苏南珍这边却遇到一件麻烦事。
    其实这事原本跟她没什么关系,但她这人似乎总会遇到八卦。只是打个酱油就这么遇上了。
    第62章 卓施施的亲事
    那天,苏南珍去接儿子放学。自打卓万里考上秀才,便不再天天去周夫子的学堂念书,而是待在家里闭门苦读,偶尔遇到不会的才会登门请教。
    林七苏只能一个人上下学。
    两人往回赶的时候,林七苏说起接下来的安排,“先生说,我明年可以下场考试了。让我要好好准备。”
    今年开始,林七苏和班上几个孩子就一块升至甲班,不过他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想要考上童生还有些困难,所以今年的县试,周夫子没让他参加。但是明年却是可以试一试。
    苏南珍不太了解儿子的学习进度,只让他好好学习。
    母子俩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快到后巷时,林七苏突然拽住苏南珍的手往墙边躲。
    苏南珍还没反应过来,林七苏朝她嘘了一声,然后冲外面指了指。
    苏南珍探头看去,原来是卓施施与一个男子在说话。
    林七苏小声道,“这人是卓施施的未婚夫。”
    苏南珍弹了他一下,笑骂他“人小鬼大”,她不是很在意,“这有什么好惊讶的。”
    虽然古代有男女大防,但是他们是未婚夫妻,私下见个面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真是大惊小怪。
    她刚想出去,又被林七苏拉住,“娘,你先别出去,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苏南珍有些头疼,儿子小小年纪居然这么八卦。
    不过想归想,她还是没有动作。
    那两人说话明显压着声音,但是苏南珍耳朵尖,再加上两人的动作,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一些。
    男人说,“我想去府城参加乡试。这次几个同窗一块去,路上也能有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