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页

作品:《[历史同人]大清第一作家

    先是初见,再是美味不用等,最后曝出连端正先生都是八贝勒!
    胤禟听见众人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八贝勒就是端正先生!他还是初见与美味不用等,他一个人分饰四角,骗的我们好苦!”
    “那初见,至今还在刑部的通缉令名单上呢!刑部官员会上奏去抓人吗?”
    “端正先生与倾城,好一个端正先生与倾城,贝勒爷将我们当做玩物来愚弄,他耍人玩的时候可有想过也有今天?”
    民间讨伐的胤禩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其中少不了有人在推波助澜。皇上虽不至于处理八贝勒,但这一回少不了要禁足,若是刑部再来官员坚定启奏初见有罪,希望皇上秉公处置,说不定还要将他关入宗人府。
    “不好了,八贝勒被皇上下令关进牢里了,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马公公亲自去宣的圣旨!”
    消息一传出去,群情激奋的民间犹如被一盆凉水,当头浇灭了火焰。
    散布流言的人还在叫嚣“关入宗人府,足够他喝一壶的,让他知道戏耍人的代价,不关个十年八年如何能平息民愤?”
    之前附和他的秀才愣愣道:“关十年八年?”
    他反应过来,痛哭流涕:“苍天啊,我已经三十岁了,有生之年还有机会看到《大秦传奇》的大结局吗?!”
    愤怒的看客们经过他提醒,冷静下来后不由冷汗哗哗地流,直觉“大事不妙”!
    印铸局前来催胤禩要稿的官员听闻这惊天巨变,眼前一黑,感觉天都要塌了!
    他们窃窃私语,张大有暴言:“你们说有没有可能,让八贝勒在宗人府中闭关?”
    印铸局官员面面相视,其中一人向张大有比了个大拇指:“妙啊,不如就由张大人写一封奏疏给皇上。”
    张大有一时骑虎难下。
    这一封奏疏上奏后他就被贬,这回他倒是不敢上奏了,生怕惹到盛怒中的皇上。
    另一头,康熙皱眉盯着铺垫盖地的奏折,额头青筋不断地跳动。
    “你说他们把你给搞成这样,是因为你帮了太子惹人忌惮,所以想求朕来帮你收拾烂摊子?”
    马公公一脸无辜地眨眨眼:“儿臣也是为了您才帮二哥的。”
    只要一想到胤禩那四个笔名,还有端正先生与倾城之战,康熙感到头大。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分明是胤禩自己惹出来的事,还要朕来收拾烂摊子,岂有此理!
    康熙将那些弹劾胤禩的奏章一推,怒道:“那就如他们所愿,朕看你还是待在宗人府别出来了。”
    刚说了这一句,有意想要捞胤禩一把的太子便前来求见了康熙。
    太子说道:“八弟那只是写话本,话本而已不是多大的事,朝臣们弹劾那是大惊小怪,莫说是四个名字了,便是八个十个又怎么了,皇子阿哥写话本换别的名儿,不也是为了维护名誉?他喜爱写话本,汗阿玛之前纵容了他,如今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这一通歪理,说得康熙脸色复杂。
    太子来帮他说话,胤禩还挺感动。
    这女装易容的交情,没白教啊!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为礼部印铸局的职能
    注释(2)语文课本背过的《阿房宫赋》!
    第122章 汗阿玛不打自招
    太子想得很明白:“八弟是因为孤而受到了无妄之灾,如果这一回不保他,那么下一回那把悬挂在头顶的刀子可就直接刺在孤自己身上了。”
    现在做事终于与太子妃商议的太子,将自己的打算与她说清。
    内务府总管凌普属于他的右臂,如今凌普自身难保,太子可谓是两头为难。
    太子妃便与他商议,瓜尔佳氏能给他提供帮助。
    瓜尔佳氏枝繁叶茂,她与另外姐妹四人全都嫁进了爱新觉罗家,大姐嫁给了辅国将军,而她做了太子妃,三妹是未来的十五阿哥福晋,四妹与裕亲王之子保泰定了亲。
    娘家还有三位兄长,各自都在朝中、军中有所建树,他们家这一枝枝繁叶茂,还有旁支亲戚,上了太子这条船的也不少。
    太子妃身后的瓜尔佳氏,继索额图倒台后成了太子倚重的新左右手。
    胤禩之前帮过太子,之后也算是与他处于友好的关系,如果他不想彻底孤立无援,在有关于几个笔名被暴露一事上他得表明态度。
    于是太子一边好言好语劝康熙:写话本还真够不上什么国家大事,顶多引起了众怒与文人们的抨击。笔头上造成的问题,还是“玩乐”性质的,直接将人关去宗人府,那惩罚是否太严重了一些?
    另一边,他也令朝中属于自己的势力提胤禩上奏说情。
    他倒是挺会和稀泥,轻描淡写之间模糊了胤禩话本所造成的影响,强调了“话本”的业余与玩乐性。
    与正事彻底撇开来,将如今的舆论环境归咎于玩乐性质,那胤禩所犯的错就不算什么大事了,最多称呼一句“贪玩”、“不务正业”。
    与朝中参奏胤禩之人所说的话完全相反,那些人强调了胤禩如今在民间的影响,扩大了他用四个笔名写话本造成的恶劣舆论结果,将其与安民、治民、拉拢文人、文化治理挂钩在一起,并且将胤禩所做的后果,与民间反书、叛逆之书诞生强行撮合在了一起。
    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但足够令八贝勒焦头烂额,闭门在府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