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页
作品:《大唐女膳祖[重生]》 他道:“今日有要事,须得我亲自有一趟。”
韦二早就替他编好了借口,只等玲珑一问,就可无缝衔接补上。
等半晌,不见她问自己所为何事,崔昫心虚地转开话题,“你这几日忙吧?”
忙不忙,他最清楚。
每日玲珑做了什么,崔大都会着人传回一封简报。
但看死气沉沉的文字,和自己亲耳听到怎么能一样呢?
赵玲珑‘嗯’了一声,视线落在他犹带泥水的靴子上,心软几分,“你且在这儿坐着。”
好吧。
他眼巴巴地看人走了,失望不已。
/
厨间都是寻常食材,不过一碗长寿面也用不上多珍稀的东西。
长案角落有一小篮子的槐树叶,她用热水淘过,趁着软质,捣成泥,而后用细纱挤筛出汁水。
槐树叶汁和面,醒发一刻钟后擀面杖滚上来回,不一会儿那面团便抖散成扇子面状的面条。
杏仁在一旁喝彩,呼道:“女郎这吊长一根面的功夫还是这般厉害。”
热水下锅煮,不一会儿就是一碗槐叶长寿面。
用不着其他花里胡哨的配料,从瓮缸中取出一颗咸鸭蛋,一刀劈两半。
金黄色的蛋黄带油,浸润面汤上一圈圈小油花。
盛面的时候,她看了碗底空荡荡,又夹了几块炖得酥烂的牛腩。但是却有意放在最下面。
记得第一年给崔昫做长寿面时没有经验,按照赵父教得,要在面上放料。可她手忙脚乱的,顺序记错却将肉片放在碗底。
崔昫很给面子,一碗素面吃个精光,最后看到碗底的肉片时还愣了好久。
那是以为是自己手脚笨拙,崔昫不喜。
今日不知怎的,猛地想起后来崔昫过生日,吃到最后,却发现碗底什么都没有时的神情。带着一种淡淡的无措和伤感。
面端上去,崔昫先是一愣,而后站起身视线不离。
“今日是你生辰,总要吃一碗长寿面的。”她递过筷子。
她还记得!玲珑没有忘。
崔昫满身的疲累和失落顿时消失,低头默默吃了起来、
以前她曾说生辰这一日的长寿面带着下厨人最虔诚的祝福,是不好咬断的。
崔昫记在心里,真就一口气吃完。
吃到最后,碗底的肉块终于现身,崔昫愣怔,呆呆看了半晌,又悄默声地吃光。
这一次赵玲珑看得分明。
因为这点意料,都称不上惊喜,崔昫竟然笑了。
“你笑什么?”她问。
崔昫道:“自十五岁生辰起,你做长寿面便不愿意在碗底偷藏东西了。这是第二次。”
他们又不是什么穷苦人家,家中又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会抢。
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崔昫保持神秘,只笑了笑。
心说:他要的不是肉多少,而是玲珑给的那份独特。
就好像是在说:你看,这一碗面,谁过寿我都做得。可碗底的这一份,只给你。只给你哦。
他要的,是那份独属的情意。
第54章
隆冬时节,渝州城落了好大一场雪。
香海堂院中的那颗树不再枝繁叶茂,小绒毛般的絮絮雪将它装裹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打眼看去,视线一亮,好似那冰凉感就在眼前,灵台清明。
廊下
地上炭盆生地火热,中间的空地上左边吊着一锅煮沸的红汤水,右边是正滋滋冒油的串串肉。
韦二猛吞口水,闻着空气中交汇在一起的两种味道,亢奋躁动,“好了没?好了没?我瞧着能吃了...”
正从小碟子中挖椒料的高七没好气道:“没有,没有。瞧着外皮熟了,里面拉血红呢。”
韦二:“哎呀,那你快点!”
你行你上!
高七心中嘀咕一句,手上的动作却没落下,一边翻面一边均匀地抹上汁水。
油水下落溅在火红的炭火上,‘嗤’地一声,又是一阵烟气上涌。
韦二一阵欢呼,视线又转到另一侧的红汤锅上,“好了没?玲珑可是说了,鸭肠快熟,七上八下最脆口。你可别烫老了,老了就不好吃了。”
伺候的小厮应喏,心里记着动作,规规矩矩地涮肠,而后捞出放在旁边的蒜泥碟子里。
呛口发辣的蒜泥浸没在清澈的芝麻油中,红汤香味满满的鸭肠裹上蘸料,一口下去,直呼神仙。
韦二吃得爽快,又在小厮的伺候下吃了几碗,重新惦记上一侧的炙肉串串。
忙活半天,一口没吃的高七郎终于失了耐心,抢过最后几串,递到崔昫眼前。
崔二爷的东西,自然没人敢抢。
韦二嚼地腮帮子鼓起,眼珠子滴溜溜直转,“哎...赵玲珑不在的第三十六天,想她~~~”
看似沉默读书,实则盯着一页纸发呆有一刻钟的崔昫眼睛一动,瞟向韦二。
韦二撩火,韦二被瞪,韦二心有戚戚。
韦二又咬了一口肉。
崔昫拿起一枝肉,咬前,道:“是三十五日八个时辰...”扫一眼铜漏荷花,继续,“...三刻钟.”
韦二反应过来这是在纠正自己方才说得‘三十六日’,捂着脸蛋,为好友折服,“崔二呀,赵玲珑要是不愿意入你后院,你看我行吗?”
崔二爷这下连眼皮都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