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页

作品:《开超市后和早逝男主he了

    “阮离?”
    她哑着声音。
    那道温暖立马靠得更近了些,稳稳地接住了卫栀仍然高悬的心。
    “我在。”
    终于再听见熟悉的声音,卫栀埋进阮离的怀里,任由整夜疼痛带来的眼泪夺眶而出,很快便湿透了他的衣服前襟。
    “辛苦你了,累坏了吧。”
    “好疼啊。”
    卫栀哭得像个小孩子,毫不掩饰地朝偏爱自己的人哭诉。
    怕卫栀喘不上气,阮离一下一下轻轻缓缓地抚着卫栀的背,柔声劝哄道:“没事了没事了,都过去了。”
    他知道那有多疼。
    被遍布全身的疼痛攫住心神挣脱不开时,阮离一刻也无法忘记,卫栀正陪他经历着这些。
    这些本不属于她,本该由他一人承担的疼痛。
    他有一分,她便有一分。
    他身上的万钧重压,也会悉数出现在她身上。
    惊觉右手间那股陪着他的力道越来越涣散,心急如焚的阮离才终于破开束缚先于卫栀醒来。
    醒来的那一瞬间,他听见夜晚月焦急地喊:“你怎么能强行运转内力醒过来!解完毒也可能会受内伤的!”
    阮离记得夜晚月之前的提醒,但他太害怕了。
    并非怕那些黑暗的痛感。
    他怕卫栀会哭,怕她会因为太疼了不肯再醒过来,不愿再见他这个罪魁祸首。
    醒来后阮离立马看向身侧的卫栀。看见她的痛苦神情和满脸泪痕时,他的心口被比刚才的数倍疼痛窒住了。
    他想抬手帮卫栀拭去眼泪,却不受控地从嘴角流出鲜血,重新陷入了昏迷。
    临近黎明他再醒来时,卫栀才终于没再流泪,紧蹙的眉头也松了些。只是因为整夜的煎熬,身体疲惫脱力还在沉睡。
    常年受蛊毒的桎梏,阮离能清楚感觉到现在自己已经从中挣脱了。
    他便一直守在旁边,等着她醒来。
    好在,他的爱人回来了。
    苦药,疼痛,暗无天日的绝望,终于全都结束了。
    第116章 番外一 小团子
    因着近些年来长乐县里发生的变化, 这里的百姓几乎都已经把卫栀看作一种象征和标志。
    当年颠沛流离至长乐县附近的流民,如今已经一一落户,在这里有了全新的安宁生活。
    小超市开业以来, 外卖小队、商队和其他各种与小超市有关联的活计让百姓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比如当初在小超市负责管理小食窗口的小萱,现在也自己开了店, 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老板。
    卫栀的商队带着货物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 南国各地也都羡慕长乐县里有全国第一家小超市。
    因为从那以后, 长乐县的经济发展便不再是靠着“皇家故地”这个名头,而是的确领先于各地的各行各业。
    不仅是商业,长乐县作为朝中近几年很多政策的试点地, 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前面。
    皇上登基后经手改革的第一场科考,状元便是从长乐县走出去的一个年轻流民——余明雨。如今他已经是朝中重臣,主持进行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改革。
    后来的每次科考,长乐县榜上有名的人数很都可观。这些考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城外那座由寺庙改建而来的学堂的学生。
    后来允许男女一同参与科考后,每次在统一的阅卷标准下都有不少女子考中,其中长乐县的人数也居多。
    曾有人质疑,认为这是卫栀和阮离凭借着在国子监的官职和王爷之位偏向长乐县的考生,以便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但在去过那个不同于任何一所学堂的寺庙后, 少有人继续觉得从这里学成的人会需要徇私才能考中。
    这间学堂不仅教授更丰富详实的书本知识,还有很多新奇精巧的手工技艺。即使没有参加科考的人, 也有远超别处工匠的,可以吃饭的手艺。
    有长乐县的成果在前, 卫栀在各地逐步推行学制改革时, 受到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另外,长乐县种植的第一季土豆便丰收了。农户们不仅有了新的土豆种,还学会了很多新的种植知识, 果树、粮食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不仅自己能吃饱,大家还能靠往别处卖农作物赚钱。
    后来各地都有了辣椒和土豆这两种新作物后,长乐县里的人已经开始往各地出售豆腐、土豆和辣椒的相关食谱和种植书册。
    当士农工商都走在了前面,长乐县就成了南国各地争相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在季舟景以政令的方式全面推行之前,便已经有了不少人开始求变求新。
    卫栀像是在长乐县里种下了一颗名为革新的种子,这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后,别处也开始遍地开花。
    她,阮离,季舟景,他们三人的各种构想和目标,都比预想要进展得更顺利些。
    边关安定,百姓们不仅一衣一食慢慢有了保证,还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让生活有新的奔头和目标。
    不过几年,南国便成了更朝气蓬勃的新面貌。
    没有人比长乐县的百姓们更知道,这些都开始于那家在长街上的小超市,开始于小超市的卫老板。
    所以长乐县最近格外热闹。
    因为卫老板和宁王又回来了,这次卫老板还是回来养胎的。
    自从几年前卫老板把小超市开去了京城,夫妇二人便一面开始在南国各处游历,一面逐步试点推广部分学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