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页

作品:《不做丫鬟之后

    小椿看着漂亮的嫁衣呆坐了好久,神情恍惚,适应了这份真实感后,她缓缓道:“不试了,这么宽松一定适合我穿。”
    既然伍南飞给她送来了嫁衣,表示男方不在意她的是否会针线活,那她就不用做了。
    父母家。
    “哎呀,十二月十五,年前就要嫁过去啊,还有十七天,这急了点,不过也赶得过来。”杨氏听闻女婿送来的喜讯,笑得合不拢嘴,完全没有一点儿不满。
    这婚礼是赶了,但成亲日期陈家全家赞成,小椿的肚子时间越久越大,得快些嫁入男方家的好。
    杨氏叫上大儿媳妇给小椿准备婚礼,地里的活儿由家里的男人干,虽然更加忙碌起来了,但男人们都没怨言,越发卖力。
    这婚事的主角,伍南飞和陈小椿对彼此都不是陌生人,采纳、问名啥的就不必了。
    伍南飞已亲自向陈家提亲,还送了两次聘礼,纳吉、纳征也算都进行了。
    伍南飞请算命先生算好黄道吉日,如今告知陈家成亲日期,择日也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迎娶了。
    陈家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一场出嫁酒席,大概够全村人吃的酒席。
    杨氏和张氏准备酒席所需的物品,其中最需要的是食材,聘礼中的腊肉刚好派上用场,杨氏都有点舍不得。
    在陈小椿的期待和一丝忐忑中,时间飞快流逝,终于,迎娶之日来临。
    十二月十五日这天,一大早的,就是嗜睡的小椿也睁开了眼,她听到了屋外的动静。
    天早已大冷,大伙都穿上了棉衣,杨家人今天都停工,很早就来小椿家动手,在新郎官来之前得把酒席开出来。
    三婶周氏和她二儿子媳妇王氏也来帮忙,四儿子媳妇郑氏肚子已有七个月大,就等着生。
    母亲杨氏、大嫂张氏、妹妹小梅、三婶周氏、二堂嫂王氏,五个人在厨房忙活。陈家男人在外面把前些天借来的桌椅摆上,布好酒和茶,花生豆子之类的餐前小食。
    院门口有张桌子和椅子,陈宝准备好笔墨纸砚,随时接待客人,接收份子钱。嘻嘻!
    稻满和麦香姐弟俩跟其他孩子在院子里玩,童声笑语不断。
    太阳光播撒大地之时,小椿家已是一派温馨景象。
    屋外寒冷,有人在忙碌,屋里温暖,小椿悠哉地享用早食。家里木炭不愁,两个墙角分别烧着一盆木炭,窗口半敞通风,气温暖和又不闷。
    巳时,下人们伺候小椿穿戴嫁衣,穿好嫁衣后,下人们便出去。
    很快,小梅来敲门:“姐~”
    她来陪陪姐姐,姐妹俩说些悄悄话。
    “小梅,进来吧。”小椿含笑的声音透过木门,显得温婉。
    小梅推门而进,见姐姐安静的坐在床上,一身红艳绸缎衣,头戴花冠状金饰,杏眸如夜星明亮,肌肤白皙胜雪,珠圆玉润,脸蛋在金头饰的衬托下可爱又充满福气,胭脂红唇娇艳欲滴,令人忍不住想一亲芳泽。
    “姐,你真漂亮,真的!”小梅看着眼前的姐姐忍不住赞叹,没想到姐姐能这么好看。
    小椿双手抱在腹部,唇边含笑看,那平静的眸子透出的淡然气质,也是一个温婉静雅的美人。
    听妹妹的夸赞,小椿笑容大了一些:“新娘子都是美丽的,你以后也会变得很美。”
    小梅走过来在姐姐身边坐下,没靠姐姐太近,生怕碰到了姐姐身上的饰物:“那也不比姐姐美……这是姐夫送的嫁衣,真好看……”
    小梅没掩饰自己的羡慕,想着自己以后嫁的男人不会比姐夫更好,她的新娘模样也不会比姐姐更美。
    小椿笑了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是上进的事,你可以变得更好。”
    “真的吗?”有姐姐这话,小梅莫名的感觉希望很大。
    小椿鼓励妹妹:“我给你的书你要都看懂,我把蒸笼和板车给娘了,你做的面挺好吃的,多学学做面,以后跟爹娘商量进城开个小面馆,你能干了,就能把钱拿在自己手里,爹娘也不会太在意,你的婚事你也能说得上话。”
    姐姐就是最好的例子,小梅相信姐姐,连连点头:“嗯,我会努力的。”
    小椿握住妹妹的手:“姐姐以后可得靠你。”
    小梅下意识的想说自己没本事,转念一想姐姐出嫁,娘家就是她的靠山,转而豪气道:“姐,你放心,如果姐夫欺负你,你就回家里来,爹说我们要买十亩地,咱们家有地,养得起你。”
    “呵呵,好。”小椿满意地点头。
    与此同时,屋外越发热闹起来,客人们来了。
    院子里烧了好几盆木炭,热气弥漫,加之人多起来后,空气中的寒气散开了不少。
    桌上摆满了酒菜,美味弥漫在空中飘出去很远,把在家里避寒的人勾出来,大家顺着食香往小椿家汇聚,手里或多或少都提着东西。
    “恭喜啊,陈老爹,你女儿真有福气。”
    “恭喜,恭喜……”
    “恭喜啊,我也没什么好东西,这是我亲手做的椅子……”
    “恭喜,恭喜,这是我在山里摘的山楂做的山楂酒,陈老哥你尝尝……”
    陈宝一一记下客人的贺礼,给钱的人还没出现,都是给物品。这也正常,村子里的人家哪有多少闲钱,一般都送物品。
    客人陆续到场,临近中午,大家伙都在这个时候来吃饭,正好把午餐解决了,有的全家都来了,有的一个人带孩子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