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页

作品:《农家有娇女

    他来到东屋,看着夏离在发呆,还以为她在生气。忙爬上炕挤进她的怀里,劝道,“姐姐别生气,一定是太后搞错了。”又补充,“不管她喜不喜欢姐姐,姐姐都是最好的姐姐。”
    这个弟弟从来都是这样贴心的。
    夏离揉了揉他的小胖脸,笑道,“嘘,不能这么说。弟弟记住了,以后,只要是皇上、太后、皇后,不管他们说了什么,都不要明明白白说忤逆他们的话,闯祸。”
    夏聚点点头,“哦”了一声。
    夏离又问道,“聚儿,你还记得你去小洼村之前的事情吗?”
    夏聚的头一下抬起来,惊恐地看了看夏离,眼圈也红了。又低下头想了想,才说道,“我一直跟娘亲和姐姐住在小洼村。我不是姐姐捡的孩子,弟弟夏合才是姐姐和娘亲捡的。”
    他扭着小胖指头,明显很受伤。
    夏离又把他抱紧了两分,说道,“弟弟,若姐姐说,在湘江府的娘亲,不是弟弟的亲娘,也不是姐姐的亲娘,而我们两个,是嫡嫡亲的姐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亲爹,你相信吗?”
    夏聚又抬起头愣愣地看着夏离,问,“姐姐,你说的话像绕口令,我没听懂。”
    他不是没听懂,而是不相信。他最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姐姐捡回家的孩子,做梦都想姐姐是自己的亲姐姐,娘亲是自己的亲娘亲。可想是想,他一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夏离笑道,“弟弟,是真的,你是姐姐嫡嫡亲的亲弟弟,已经确认了。”
    夏聚又想到一种可能,兴奋极了,猛地抬头问,“姐姐是说,我也是娘亲生的?我生下来以后被娘亲搞丢了,转了一大圈,又回小洼村咱们自己的家了?”
    看到夏聚眼里的希翼,夏离有些心酸。笑道,“你是我的亲弟弟不假,可湘山府的娘亲却不是我们的生母。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父亲,生母不同。”
    夏聚有些蒙,思索了一会儿,遥远的记忆里浮现出一张可怕的脸来。他吓得脸都有些白了,下意识地问,“姐姐不会是那个坏女人生的吧?”又自我否认道,“姐姐这么好,一定不是。”
    夏离笑道,“我当然不是那个坏女人生的。姐姐的生母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因为家里有坏人,姐姐被咱们现在的娘抱去小洼村生活,后来捡到了你,一起生活到现在……咱们的亲爹叫邱继礼,他在边关鹤城当总兵。咱们的家在京城,大门前有两个大石狮子,你就住在家里的流光院。那个坏女人生的孩子没有你聪明,她就害死了你的姨娘,还要害你。你带着一个叫四儿的丫头逃去湘江找真表舅,希望他帮你找到不怕齐家女人的夜大哥……”
    夏聚聪慧,虽然对之前的事淡忘了,但夏离一句句说出来,还是勾出了他的一些回忆。
    他的眼泪大滴大滴落下来,用手环住夏离的脖子说道,“姐姐,我怕……”
    夏离帮他擦了眼泪,说道,“莫怕,姐姐、爹爹、还有叶风,我们不会让任何人欺负你。”又呵呵笑道,“姐姐也是从那个家里出来的,很巧是不是?还有更巧的,你要找的夜大哥,就是你姐夫叶风,他还真帮你找到了在鸡城的爹爹……”
    夏聚笑起来,他记得自己好像是找过一个姓夜的大哥,鸡城和鸭城也有点印象……原来是叫鹤城啊。白鹤的鹤,一定要记住了。
    不过,姐姐是亲姐姐他还不确定,又问,“姐姐,你不是在逗我玩,你真的是我亲姐姐?”
    夏离笑道,“当然是真的。下晌,咱们的二叔就会来这里看咱们……”
    夏离大概讲了一下自己的身世和他被害的经过。虽然夏聚聪慧,也没有全听懂,眼里一会儿了然一会儿懵懂。
    夏离笑笑,又亲了他一口。说道,“下晌二叔来了,你就会记起更多的事。”
    吃完晌饭,姐弟两个都没晌歇,坐在炕上等人。
    夏离的心情比较平静,她始终把夏氏当亲娘,夏氏的家当娘家。连邱继礼那个亲爹她接受得都很勉强,这位二叔也就更生疏了。她想进入邱家,最大的原因是为这一世的母亲和弟弟报仇,打击那两个齐氏。
    大概未时初,邱继宏就来了。不仅他来了,还带了个十三、四岁的丫头来,丫头的嘴角到下巴有一条深色伤痕。
    邱继宏一看到夏离和夏聚,就激动得眼圈都红了,颤抖着声音说,“离离,书哥儿,你们都还好好的,真好。”
    夏聚没看邱继宏,而是看着他带来的那个丫头发呆。
    那个丫头一下冲到夏聚面前跪下,痛哭起来,说着,“哥儿,你真的还活着,奴婢没白受苦,呜呜呜……”声音嘶哑,说话听不太清楚,还有些恐怖。
    第三百三十六章 求人
    夏聚也想起这个丫头是谁了,拉着她的手哭起来,“四儿,你是四儿,你去哪里了,怎么现在才来找我?”又问,“你说话怎么这个声音?”
    邱继宏笑道,“四儿莫哭了,过会儿子再跟书哥儿叙别情。”
    四儿收了泪起身,又给夏聚擦了眼泪。
    邱继宏又上下打量了夏离几眼,说道,“离离长得很像你母亲。好孩子,我们邱家对不起你,对不起你母亲。”声音有些哽咽。
    邱继宏比邱继礼矮些瘦些,白净儒雅,平易近人。据说,邱老太太因为自己没有教育好邱泽很是自责,两个孙子更不敢交给邱泽和齐氏管教。邱继礼七岁时送去了杨家,邱继宏五岁时送去冀北的一个族亲家,在那里学习生活到十五岁才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