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

作品:《休了那个陈世美

    诧异之色闪过太后冷厉高傲的双眸,她还真没见过这么实诚的回答,哪怕想找差错,都不好意思。
    柳茹月的事情闹得如此大,太后也派人调查过她的来历,她的身份来历在告御状的时候就说得清清楚楚了,太后要动用关系调查,十分容易。
    原本她是有几分迁怒的,为了这个乡村妇人,皇帝竟然硬气了一回,与她争吵不说,还不顾朝堂格局,拼着得罪右相的风险,也要还柳茹月一个公道。
    小民能有什么公道?
    顺应皇家利益的小民,才能得公正的审判,而柳茹月的公道,并不能让太后得到任何好处,她还得靠右相帮她在朝堂上稳住文官势力呢。
    原本只是想叫柳茹月进宫撒个气,看看怎么个美人诱惑了皇帝。
    现在一见,此妇并没倾国倾城之姿,长相在后宫女子中也不过中等水平,年龄也不小了,根本不是皇帝喜欢的类型。
    那从不管朝堂事的皇帝和她闹这一回,是单纯想还此妇人一个公道,还是想借机夺权?
    夺权就太不现实了,得罪右相,于他们两母子都没好处。
    或者就是傀儡当久了,在右相的掣肘下憋屈的难受,想借此机会发发小孩儿脾气,让右相丢个脸?
    这倒是像这没出息的皇帝能做出来的事情,治国大事上做不了主,也只能在这些小事上找点存在感了。
    就为了皇帝的小性子,刁难这个大山里出来的弃妇,太后瞬间觉得没意思透了。
    她无趣的揉着额头,什么都不说就赶走人,被皇帝小儿知道了,还不知心里如何笑话她呢。
    不管怎么样,也得问两句话,能气气那小子就更好了。
    太后倦懒的靠在椅背上,一时间高贵典雅的仪态淡然无存,透出些风情万种,压在柳茹月身上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慵懒的问道,“你莫怕,哀家召你进宫,不过是想听听民间事,你也看到了,哀家是个爱热闹的人,但命妇们说的趣事,左右绕不开京城,听说你为上京,走了上万里路,沿途应该发生过不少趣事吧,你捡两件最离奇的说说看。”
    趣事?
    最离奇的不就是捡到子曜么,这事儿她可不敢说。
    太后是当真想听趣事,还是故意试探她的?
    第469章、揶揄
    柳茹月挑了两件有趣,但与子曜、莺歌都没关系的事说了说,以盼应付一下太后。
    与京城不同的风土人情,太后听后竟是有了些笑容,又问,“你从蜀地出发至京城,一路所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这话要问也得皇帝问才是,但这个太后,才是实际当权者,想通过她检验一下在自己幕后统治下的国家如何。
    柳茹月垂着头,“是的。”
    “上京途中,可有看到无家可归的大批难民?”
    有没有难民,您心里没数么?朝廷大臣不上折子汇报么?
    “民妇着急上京,走的线路皆是捷径,所以路过的城镇比较少,很少走大路,先是过百万大山,然后直接换了水路上京,途中不曾见过成批的难民。”
    “那小股难民见过?”
    “……”柳茹月不敢停顿,“没有。”
    闻言,太后欣慰的笑了起来,“一个妇道人家,只身一人,行万里路,翻千重山,还能平平安安走到京城,这说明北昙在我……儿的治理下,五谷丰登,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被兴奋中的太后睨了一眼,柳茹月也与有荣焉的附和道,“北昙有太后娘娘和皇帝陛下,实乃百姓之福。”
    太后直接忽略了这句话里的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你呀,虽然嘴笨,不像那些命妇锦心绣口,却胜在说话实在,她们读万卷书也不如你走万里路,以后啊,你多进宫陪哀家说说话。”
    看来今天这一关,她算是熬过去了,柳茹月不敢松懈,“承蒙太后娘娘厚爱。”
    “既然皇帝已经恩准了你的请求,赐下了休书,你以后便带着孩子好生过日子,只是你一妇道人家带着孩子也难熬了些,孩子哪里有不想念父亲的,切莫让孩子们与生父生疏了,他好歹进士及第,前程似锦,有他照付,孩子们的未来总比商妇之子光明一些。”
    皇帝答应了休夫,太后觉得也不是不能挽回,休了,反而也帮了右相一个忙,不会和右相之女争正妻之位了,反正柳茹月生了男人的孩子,孩子们那点怨气,好哄的很,孩子们想和父亲在一起,柳茹月能千里寻子,还能舍得与孩子们相隔两府?
    到时候,让陆铖泽把她抬进府里当个姨娘,还不是由右相府处置么。
    这样一来,也算能向右相交待了。
    “太后娘娘说的是。”当着太后的面,柳茹月怎会忤逆她的意思?应下便是。
    她是看出来太后的意思了,太后还是想让皇帝难堪的,她如果还和陆铖泽和好,回去还是当个妾,为她做主的皇帝就成了笑话。
    宫里贵人说话做事就是拐弯抹角的很,不过这次柳茹月还是得感谢太后没有直接下懿旨让她当陆铖泽的小妾了。
    哪怕太后掌控了朝堂,也堵不了天下悠悠之口,大源皇帝才是正统,她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因着自己这么一个休夫的“小事”,暴露母子不合的真相,还让发妻当小妾,天下人都容不了太后。
    这也是太后没有直接下懿旨的原因,柳茹月觉得的自己也不必当真感谢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