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页

作品:《侯府真千金和王爷互穿了

    当堂,周大丫目睹崔氏被斩于御剑之下,奇异得竟没吓昏,反而发了疯一样要用互穿之说咬死沈婳音,不惜供出了背后掌握实据的六皇子。
    然而周大丫不知道,就在她和崔氏被带上大殿之前,昭王楚欢刚刚将六皇子主谋峦平街刺杀案的证据文书呈上,凉帝已当场下令废六皇子为庶人、终生圈禁宗正寺。就算尚未形成正式文书,六皇子在凉帝开口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皇子了,不可能再成为周大丫的靠山。
    互穿案不了了之,凉帝透出的意思是将周大丫送与有司按律处死,但沈婳音出面求了情。
    凉帝瞧在沈婳音的份儿上,破例交由沈婳音全权裁夺。
    实则,凉帝也在等沈婳音求这个情——如果沈婳音足够清醒,不管为了谁,这个情她是非求不可的。
    好在,沈婳音果然没有令凉帝失望。
    不愧是……“她”的女儿。
    周大丫毕竟做了沈延十二年的女儿、沈母十二年的孙女。人心都是肉长的,无论再怎么生气愤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完全转变思维。
    沈婳音清醒地知道,若一回来就将此人送上死路,对自己的名声和处境毫无益处。
    更何况,沈婳音是必得叫崔氏母女在母亲灵前磕头谢罪的。如今崔氏已死,只剩周大丫,沈婳音非带她去“见”母亲不可。
    反而是沈延不愿再将周大丫领回侯府。
    瑛娘是他一生的伤痕,沈婳音是他错过多年的亲生女儿,让他再日日见到周大丫这个人,他心中也恨意难消。
    况且,周大丫的罪行白纸黑字地写在供词上,字字惊心,沈延也了解她的性子,是个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的,现在他好不容易复得了女儿,生怕周大丫再行加害。崔氏就死在了周大丫眼前,周大丫来找他复仇他不怕,只恐连累了沈婳音。
    但沈婳音坚持保下周大丫的命,留她在侯府做事,为她立合法身契为婢,这就算是从手续上销了周大丫的死罪。
    沈延以为沈婳音是要留周大丫在身边慢慢出气,不想逆着失而复得的宝贝女儿,只得答应。
    然而沈延很快发现,沈婳音把周大丫放进莲汀居浣洗房后,待她就同普通婢女没什么两样。
    按规矩,浣洗房的婢女没机会到主子跟前露脸,沈婳音就真的不曾与周大丫见面,只除了沈敬慈与周大丫大吵一架那次出面调停。
    沈婳音也不像是要折磨周大丫的样子,甚至在旁人欺负她的时候,叫大婢女拦过不下十数次,也不曾故意派给她什么脏活累活,就由负责这一摊的领班正常管着,别人做什么周大丫就做什么,并无任何分别。
    当然,在周大丫眼中,不会觉得没有分别,她只觉得自己身在地狱。
    周大丫眼睁睁看着所有人都诚心诚意地把沈婳音当嫡姑娘,而对她,从前沈婳珠曾多么高高在上,现在趋炎附势的奴仆们就多么想尝尝踩在她头上的滋味。
    奴仆们不必故意欺人,只拿意味深长地目光在周大丫身上逡巡几眼,便足以使她跳脚发狂。而周大丫又哪里是能忍气吞声的性子,斗嘴斗不过便直接上手抓扯,自己给自己招惹了无数麻烦。
    秋分将至的时节,合府六驾华盖马车浩浩荡荡回到了洛京城中。
    既然沈婳音不肯搬入岫玉馆,沈延便让白夫人安排小婳棠住了进去。
    总之岫玉馆绝不可空着。
    它空一日,周大丫做嫡姑娘的野心就一日不会熄灭。
    小婳棠万般不愿与白夫人分开独居,但她长大了,总要学着一个人管理院子,乃至于慢慢地学着管理一座府宅,为日后嫁作一府主母做准备。
    回府第二日,各处收拾妥帖,车马劳顿也休息好了。沈婳音从岫玉馆练完画技回来,破天荒地叫月麟喊周大丫在门口等。
    短短两月过去,周大丫身上几乎再瞧不出沈婳珠的影子。
    或许是人靠衣装的缘故,如今周大丫穿着普通的绸缎衫,梳着简单的丫头髻,脸上再无半点脂粉,与从前珠光宝气的沈婳珠判若两人。
    且这些日子每天劳作,她面上便没了那种娇柔神情,加之晒黑了一层,眉眼间竟隐隐显出崔氏的模样。但她又与崔氏不同,崔氏的眼里写着一万个心眼子,到了宫里便是满脸的唯唯诺诺,而周大丫的眼底全是酸怨。
    据红药汇报,周大丫这两个月一回都没哭过。
    要知道,以前的沈婳珠受了一丁点的不顺都要哭一场。
    沈婳音望见周大丫身上竟有蹭脏的污渍,便叫月麟去拿一套新衣叫她换上,要素灰色的。
    去家庙“见”母亲,必得干净齐整。
    唯有官爵者方可立家庙,供奉神位,依时祭祀。镇北侯府家庙肃穆庄严,平时落上小锁,不许人轻易进出,只在每日晨昏打扫、添蜡时才打开。
    岑妈妈特意为二姑娘打开了门——镇北侯府的二姑娘只有一位,便是真正的二姑娘沈婳音。
    家庙这地方周大丫不陌生,每年年终岁尾要祭祀先祖,秋分日随镇北侯夫妇祭奠先郑夫人,就在今年春日里她还因指使红药陷害沈婳音而被罚跪在此。那时候红药还叫紫芙,紫芙曾在岫玉馆做二等婢女……短短半年,天翻地覆,物是人非。
    沈婳音叫随行的婢女在外面等,只带了周大丫一个人进去。
    祠堂的黑漆大门关闭,外面是白日朗朗,祠内是烛火通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