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新屋落成
作品:《人生一串》 一片火红的生意,如同东山上冒着的太阳,把整个街道浸染出美丽的色彩。
当基建工人退去,装修工人到来时,满街吱啦吱啦的割瓷砖的,锯水管的,焊钢窗门的,以前的低频音被尖厉的高频音所替代,就像一个参赛的歌手,以飚高音来吸引喝彩。
而偶尔砸墙挖地平的低频音,像是隐约的节奏,让人感受到力量。
容城人,在这场财富的盛宴中,被唤醒了,许多人都行动起来。就像潮水到来之时,所有的浪花,没有一个肯寂寞。
房东大婶正在忧愁。她的生意,恐怕要断了。租房的大客户冬子,估计要搬回新房了。而燕子交给她的两项生意,也恐怕要断绝。第一项,是关于鸭毛及鸭血的生意,估计是做不成了。第二项,给基建工程队食堂送货赚手续费的生意,因为基建队的离开,而断掉了。
她天天跑过来瞧。冬子与燕子一如往常,但几个工人,也没异动,反倒使她焦虑起来。
其实生活用不着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你焦虑了也没用。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生活总在给你错觉。你打算好的事,往往实现不了,生活会另外给你准备一份礼品。
新屋落成之后,有许多附近的老屋,都不会续租了,因为他们,大多数是那条街的拆迁户,要进新家了。装修的进程,也就这一两个月的事。
而房东大婶只怨自己家房子的位置不好。如果什么时候,开发到自家地盘上来,凭自家房屋的面积,说不定,比冬子得的拆迁款,还要多呢。
最近,也有些人上门来要租房子的,大多数是一些外地来的装修工人,他们都是短租,最多两三个月时间,不感兴趣。更何况,冬子还没退租,她也不好答应别人。
但自己不能总这样拖着,一个想奢侈的儿子,压迫着一个想发财的娘的心,她决定,要有个准信了。但人家没主动提,她怎么好主动问呢?
这天中午,机会来了。冬子与员工们吃完了饭,好像要集体出去做什么事,坐上车子向二号门那边走了。留下燕子一个人在屋内招呼火上的卤鸭子。
“燕子,一个人在屋,他们都走了,你忙得过来吗?要不然,我来帮你。”
“没事,大婶,我忙得过来。”
但大婶还是靠拢去了。帮着燕子,收拾了一下桌面上的东西,移动了几个扫把。
“他们这样出去,是要给新屋装设备吧?”
大婶试探性地一问,也算是她的猜测。如果真到这一步,那离退租,就不远了。
“不是,是搬桌子去了,二十多张呢,还有其它家具,人家拉货的车到了,不能耽误别人的时间。”
“怎么,你们要这多桌子干啥?”大婶觉得不太好理解。
“嗨,现在不告诉你,以后开业了,请你过去喝酒。”
“那多不好意思,我不得包个大红包,乔迁之喜嘛,总比我这旧屋强呢。”
燕子听出她的意思来了,这分明是要探听自己租屋的事。
“大婶,你这屋,我还要租下去的。功能与原来一样,我卤菜的操作间,还在这里,原来睡这里的员工,还在这里。”
一听房租有着落了,大婶心里一喜,但还是不放心。
“你那大的新屋,条件那好,设计得那漂亮,怎么还不住那边吗?”
“那边只有我和冬哥过去。这边的卤菜操作间保留。对了,那鸭毛鸭血的生意,你还照样做,算是为我分忧,行不行呢?”
行不行呢?这个口头禅,燕子也是从爹爹嘴里学来的,她觉得,这个语气,温柔极了。
房东大婶高兴坏了,原来自己的生意根本没受影响,可以继续发财了。要知道,从房租到两个生意,按现在的规律,她一个月加起来,得将近两万收入呢。
两万一月,在容城,绝对是高收入一级,这正是她儿子奢侈的资本。
至于,为什么不把这些操作间搬到新屋去,大婶就不便多问了,因为燕子不主动说的事,她不好继续探讨。但她接下来的话,倒是不会错的。
“你们生意做得越大,我捡的散碎银子越多,我跟你说,你们发大财,我发些小财,好多人羡慕我呢。”
一顿哈哈笑,此事就带过了。
“对了,大婶,我跟冬哥搬过去后,还有些工人住在这里,他们平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跟我们说,我白天还是要过来的。”
“那是,你才是老板,我不会对你员工直接说啥的。”
这下明白了,许多要来短租的人,当然可以一口回绝,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甚至还有扩大化的趋势,大婶乐得不行。
整个容城被发财的现实所激励,那些在街边下棋喝酒的中年人,也不淡定了。八一钢厂的退休职工们,也有些有手艺的人,操起了旧业。
比如焊工有了新职业,水暖工、木工也有了用武之地。就连没手艺的,只要有体力,也可以挣钱,各水泥的,做灰工的,就是拉建材,也有不错的收入。
没有人天生懒,懒的人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懒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东西,懒得改变。这种人,你可以说他无可救药,他自己却算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没看到希望。做啥啥不中,干啥啥赚钱,久而久之,造成努力无用的假象,也就懒了下来。
只要挣钱这希望的火苗一升腾,大部分平时所谓的懒人,都会躁动起来。
存量社会的一切规则,看起来牢不可破,但只要增量社会一近眼前,一切逻辑都改变了。
装修的老板,因为是拆迁户,钱来得容易,所以,出手也就大方,这相当于财富的溢出效应,打湿了所有参与者的心。
这就好比一个水潭,当外来活水突然加大时,波浪翻滚起来,没有一个浪花不会参与跳跃,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在装修期间,是不封街的,因为装修成了后,整条街要对机动车封闭,形成步行商业街区,所以,上面规定的装修时间是固定的。如果你不在三个月内装修完毕,以后拉材料的车子进不来,就不要找上面麻烦了。
所以,这三个月,简直是捡钱的黄金岁月,不管是附近的还是外来的施工人员,做生意的人员,甚至平时看不起的一帮群体,也在发财。
“收旧家具旧电器旧车子,换钱!”喇叭下面连上了蓄电池,可以自动喊一整天,喊的声音也是自动录入的,根本不需要你的肉嗓子费劲。
他们有的骑着三轮车,有的开着小货车,此时的燕子,才明白,以前听说的“四门六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还有针对这些临时来的外地的装修工人的生意,比如卖二手鞋子衣服的,把收来的旧衣服,只要有八成新的,洗一洗,十元二十元卖给工人们,很受人欢迎。
因为,装修其实是一个费衣服的行当。油漆沾了洗不掉,鞋有水泥了就废了。
当然,不知道哪里重新开张的汽水厂,以“老钢厂”为品牌,给人一种假象,好像原来容钢的汽水又复产了。卖西瓜的,盒饭的,散装酒的,生意也不错。
有闲不住的,也搬些靯袜在路边用塑料布一摊,居然也有生意。至于卖锹、锤、起子的,生意当然火爆。只要你离他足够近,就有市场。这就好比,美国淘金潮中,卖工具的与卖食品的,注定要发财。
c姨的生意忙不过来,偶尔冬子也过去瞧瞧。但,自己的事情更多,有些顾不上。
武杰倒来过好多次,因为这条街,有好几个地方,要装变压器,那是他们工程部的事情。当然,供电此时发挥了独家经营的威力,他说哪里要因施工停电,哪里就干不成其它活。所以,到处有人给他说好话,到处有人给他敬烟请酒的。武杰倒是有钱人家,并不贪图别人的小好处,但故意顶撞他的人,他可能还是要为难。
冬子这里装修的速度,比别人开始得早,所以,结束得也早,现在,已经进入到搬家具的进程了。
楼下的餐馆装修已经出来了,老陈烧烤的牌子暂时还没挂上,只有冬子与燕子看到过它的真容。但是,工商的,食品监督局的,税务的,发的奖牌子,都用铜牌子压字,钉在了门边醒目的位置。而专利发明证书、营业执照、健康许可证,都制作成放大版本,在室内大堂的柜台后,有一个专门的橱窗展示。
关于店名,倒也想过好久,以前想,既然要做综合性餐饮,那就得叫什么酒店,什么餐馆也行。那叫什么呢?叫老陈酒店?老陈饭庄?都不对。毕竟,老陈,即冬子的父亲,生前并没有开餐馆,那只是他没有实现的理想,并不具备传承性。
但如果说只卖烧烤,叫老陈烧烤行,但如果还要卖菜,那就好像不太符合内容了。
这事,冬子专门请教了爹爹。爹爹一句话,提醒了冬子:“你觉得,北京烤鸭店,只卖烤鸭吗?东北饺子馆,就只有饺子?”
茅塞顿开。只要有烧烤,以其为特色菜之一,就可以叫老陈烧烤,既不改传承,工商税务的名称也可以不动。如果中断这个传承,那你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人,就没有文化内涵了。做有意义的事,这才是冬子最终的追求。
时间,不论对生命,还是对事业,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传承,其实就是时间长度的扩展,一切的意义,都包含在时间这个维度之中了。
老陈烧烤的字,还是爹爹以前题的,当时那是他笔力真健的时候,所以,是不可重复的。这字,经过放大,再印到硬木上,请武汉开门的师傅雕刻烫金,整个牌子,足有两米多长,非常醒目。现在用红布包起来,准备前挂上去,请领导剪彩时,再揭开。
这是一个店名,也是一个商标,还是一个记忆,那就成了传承了。
而餐馆的厨师,也是从四川请过来的,过几天就到位。齐老爷子的面子,攀枝花司徒弟子的支持,及刘大老板的响应,足足要来五个各色厨师,简直可以办一个川菜大赛了。他们各有所长还是小事,他们甚至包车,把开业时的食材作料都带来了。
当然,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两位师傅,一位红案为主,一位白案为主,这是齐老爷子,专门考察过的。
而另一边,c姨再忙,也帮助筹划着一些预备工作。请哪些领导来开业庆典,找哪些当地的名人撑场面,外地的本地的大公司大老板的花篮横幅,都也在筹划。
冬子现在,对这一切,都比较满意。
只是他的新家,倒费了点心思。按原来的设计,楼上的两套房子,一套是自己与燕子的婚房,另一套是燕子父母及爷爷住的。但如何选择装修风格,倒难坏了冬子。
按老人的喜好,应该给他们那套房做中式的装修,年轻人比较偏好明快的现代风格。但燕子却不同意这种做法,她的理由充分,关键是,女人才是家的主人,所以,冬子就依从了她的意见。
老人们住的屋,着重以软包为基调,因为怕老人手脚不便,摔了不好办。实木地板上面,客厅与卧室,都需要厚地毯,墙壁也要软包,隔音隔湿,还防止碰伤。
而冬子们自己的房子,则采取中式装修,硬木家具,复合地板。中工家具,也是燕子喜欢的,因为,她认为,最好的装修,就是司徒师傅在攀枝花那江边房子的风格。那里,给她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一生都不能忘记。
最重要的是,防火。燕子觉得,两个人都很忙,冬子又是厨师,用火频繁,如果因为疏忽,起了火,那就不好办了。所以,从硬木家具到复合地板,都起一些防火作用。
当然,两套房子的厨房厕所,都是佛山公司的产品。从瓷砖到用具。灯光的设计,也是冬子的强项,这方面,燕子倒没什么建议。但冬子知道防火的重要性,所以,全部使用最好的、电阻最小的铀蕊线,防止发热起火。
武杰也过来鉴定过,对他家电路的排布,线头的连接及灯具的功率,都测试检验过,他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以达到安全上放心的程度。
至于下面餐饮的电器设备,武杰自己还专门请了一个工程师进行了计算与设计,留足余量,用最好的材料。因为冬子跟他说过,一切保证安全与运行,不要可惜钱。
对于外接电源,除了公共用电的接入。冬子还买了一个日本进口的柴油发电机,保证营业时,不断电。
当你亲自办一个企业时,你才知道,如此复杂的巨量工程,远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一个好汉三个帮,武杰就是这个随叫随到的人。
冬子装修成功,大概就成了整条街的样板间了,许多老板都过来取经,问这问那的,冬子倒也不厌其烦地解释。本来,这不是冬子的义务,也不是他闲得慌。
虽然这段时间,他与燕子再不在晚上出摊了,但是,七号门那边的操作,还有的步骤得亲自进行。八号门那边,每天去一趟的事,也不能少。毕竟,那是燕子父母与爷爷,离开他们年轻人,就没依靠了。
这条街上,有了一些新的老板。原来,有的人,原来是有门面的,但自己不会经营,就会把门面租给别人,自己只收租金。所以,一铺养三代的梦,他们也有了。
还有个别的,甚至只保留一套住房,其余的住房与门面,都干脆卖掉了。因为,这些人要么是老了,要么跟随孩子,将自己的生活基础,迁移到了大城市。
人口的流动,其实不仅仅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还有一个趋势,是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从内地向沿海流动。
有时会看到这种现象,在内地某县城,还有空着的租不出去的老房子。但在广东某些地方,哪怕只是个临时建筑,都挤满了外地来的打工的人。
容城这些年,一方面自己的城市人口,也有许多到武汉江浙或者广东打工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乡下进城补充的,所以,人口基数,基本保持了平衡。
容城的医院也有较高的水准,教育水平比较高,文化氛围及生活氛围比较好,所以,还保持着吸引力。不像江对岸的黄冈,已经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了。
其实要了解人口变化情况,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在教育局,了解在校小学生的情况。
小学的数量基本不变,你找一个小学,看每年九月份,一年级开学时的报名人数就明白,原来一个班有多少人,总共多少班,算出新入学人数,与原来的规模一对比,就相当准确。
这一招,是一个房地产商教给冬子的。这个开发商,判断长期趋势下,房地产的潜力,就靠人口趋势判断。因为,中国实行义务教育,没有不把孩子送入学校的家长。孩子数量的增减,直接反映人口变化。
当然,长期看是看人口,短期看,是看资本。如果一个城市,有大资本流入,那短期内,房价肯定上涨。比如这条商业街,就是一个大公司带着大资金进入,就搅动了整个容城的经济水平。
“这就好比赌场,你有多少资本金,不是你加筹码的理由。你新赢了钱进来,你加码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财富的马太效应,由此产生。”
过了几天,四川来的厨师过来了,他们开了一个大车过来,拉上了满满的食材。另外,还有一系列雕板,是司徒送过来的。
纯净的黄杨木雕刻,把川菜的历史全部雕刻上去了,如果要按估价来说,起码值十万。
“刘师叔这一招,已经在全国火了,做工与材料,都是我师傅联系的。”司徒的一个徒弟这样给冬子说到:“这东西,挂到餐厅墙壁上,既增加了文化气息,又增加了大家对川菜的理解。当然还有两块新的并没有做,我师傅说,你把图样发过去,他马上找人做,也是浮雕版,就是你的两个特色菜。”
冬子感激不尽,连忙做画稿。父亲创立的烧烤从图样到文字简介,还有那卤菜的来源。幸亏冬子有绘画专业基础,做起来又充满感情,图样出来后,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这画稿传给了司徒后,司徒连忙找人做。冬子给司徒打了十五万块钱,又被司徒退回来了。他打电话说到:“我是差钱的人?我们的交往就值这个?”
冬子无话可说。
但冬子有意愿,将这个店子的百分之一股份,记在司徒名下,不仅仅是为了分钱,更是记他这一分情。要知道,燕子养鸭子的经验,冬子得方子的来源,都与他有关。所以,这个店子经营得无论大小,司徒,都是老板。
这就是冬子的情节,他不会忘记对他有恩的人。当然,另外的百分之一,肯定是给齐老爷子的。这个人,是燕子的恩人,也是冬子的贵人。
而对彭总来说,钱不是重要的。如果自己今后生意扩大了,需要投资,再找理由,拉他入伙,那是另外一份理想了。
不是说,冬子这个小小的馆是最豪华的。容城也有豪华酒店。但是,文化气息之浓,尤其是饮食文化中既有历史又有传承的,还有招牌,可以算是独树一帜了。
在开业前,冬子专门开车,把爹爹家家两人,拉到自己店子参观。爹爹对墙壁上的黄杨木浮雕,很有兴趣,直夸好。
“老工,现在找这样的老工,不容易了。我已经有几十年,没见过这种老工了。”
原来,爹爹家是大地主出身,他家过去也有雕花的黄杨木家具,是他少年时代的记忆。如今这种工艺重现在面前时,他难掩激动。
“这是四川那边的老师傅,有这种木,有这种工,保留下来的,要不然,在我们这边,还真找不出来了。”
听到冬子的解释,老葛校长,自言自语说了四个字:“求诸于野。”
冬子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好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