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
作品:《流年照锦》 她叫了姜晗的名字,姜晗却不敢靠近她,总觉得她变得有些陌生了。
王妃看起来有些尴尬,嗫嚅着道:“这孩子生来就有些胆小,陛下与她相处过,也该是知道的,其实宗室子嗣众多,陛下不妨……再斟酌一二?”
“朕从前胆子也不大,再养养就好了,皇婶无需质疑朕的眼光。”
姜照站起身来,走过去摸了摸姜晗的脑袋,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回身嘱咐谢锦:“还是让小元子跟着伺候,代朕向父母兄嫂问好,如今天寒,你千万仔细身子,不要着了凉。”
谢锦应了一声,顾及身侧有他人,面上显出一丝薄红。
姜照却毫不在意,又怕自己在这儿王妃连早膳都用不好,就让谢锦代她招待皇婶,喊上高盛安起驾去别处用膳了。
第93章 九三
谢锦说回谢家住几日,一是为父母尽孝,二是宁芸临产,谢家父子公务操劳,谢夫人又恐下人伺候不周,总是亲力亲为的照顾,谢锦也想为母亲分担一二。
于是这所谓的住“几日”,一直就住到了正月底,宁芸平安诞下了一对龙凤胎。
姜照让高盛安带了礼品去谢家祝贺,顺便委婉提醒了谢锦回宫,但被谢锦以照顾孩子为名推脱,高盛安之后又去接了几次都没接到人。
最后还是姜照亲自出马,软磨硬泡,把人带回了宫里。
二月初九是太后冥祭,姜照不知道有什么打算,又请了林观入宫来设坛唱经,谢徽近来一直忙碌的也正是此事。
自年后起,一直有好消息传来,先是边关捷报不停,大有挺进南蛮王庭的架势,后又有隔岸观火被震慑到了的西凉国向大孟发来求和文书,坚决与南蛮划分界限。
到了二月初,姜照派去各地方州府查探收集赵家党羽罪名证据的钦差们也都陆续返京,皆是所获甚丰,姜照让人带了话给一直闭门谢客的御史大夫王寅,将弹劾肃清的责任交给了他,也算是主动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自秦端带头领群臣罢朝,王寅态度最坚决,哪怕后来秦端妥协,王寅也是一意孤行不愿与其谋,就连林观的名头在他那儿也不顶用。
姜照对他颇为头疼,本想直接放弃他,将御史中丞高敬提拔上来。
高敬与谢玉折交好,曾在先帝面前为其担保,为先帝所嫌恶,连降三级,后来姜照登基,了解过事情的经过之后,感念其大义,又将他升了回去。
如今谢玉折回朝,与高敬仍是莫逆之交,二人自然都效忠姜照。
换言之,高敬是姜照的人,也是完全足以接过御史台长官职责的人,但对于姜照的提议,他却持以反对态度,并提出去由他说服王寅。
姜照懒得管这些事,就随他去了,也如他所愿给王寅留住了位置。
这回也是高敬提议,让姜照把赵家的事儿交给王寅去办,姜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劝的,左右这差事王寅最后是接下了,也让姜照松了一口气。
虽然她不喜王寅不知变通的固执性格,但他毕竟是太宗留下的人,如果姜照真的要将其贬谪,名声上到底是不太好听,毕竟天下文人众多,难堵悠悠之口。
这些事情都有了解决之后,姜照心情大好,虽逢太后冥祭,也少了几分落寞。
白日她去听护国寺的僧人们给太后唱经,晚间就回了熙和宫,与谢锦两个人头碰头的给太后亲手抄经,准备过几日去护国寺拜祭。
谢锦知道经文用途,自然抄的用心,倒是姜照,没一会儿就露出心不在焉的模样。
“你若是乏了就先去歇着,我替你多抄一些就是,太后娘娘又不会怪罪你的。”
谢锦抬眼看她,以为她是白日忙碌了一天,晚间便觉得困倦了。
姜照却摇摇头,搁下笔伸手握住了她的腕子,“咱们出去一趟。”
“夜深了,你要去哪里?”
“去了你就知道了,经文改日再抄也不迟,你也说了娘亲不会怪罪的。”
姜照把人拉起来,还不忘去取了披风给谢锦系上,而后拉着她的手,挥退了想要跟着的元祥,熟门熟路的带着她走上了一条小路。
姜照腿长步子快,谢锦一心跟上她,也没怎么注意到周围的环境,直到越走越熟悉,才猛然反应过来这条小路居然是通向宫正司的。
而大半夜的,姜照自然不会领她去宫正司,临到了的时候又拐了个巷角,这路谢锦就更熟了,正是通往她做宫正司左司正时和徐伊人一起住的那个小院子。
去年柳袭风挂冠归隐,徐伊人就被姜照提成了新一任宫正,谢锦知道她事务繁忙,就很少去宫正司相见打扰,这会儿回想起来,竟也有几个月未见了。
正想着,姜照就领她停住了脚步,谢锦定睛一看,已经到了小院门前。
“伊人姐姐有了新住处,这里我让他们不要再安排人来,如今是个空院子了。”姜照嗓音温润,轻声对谢锦解释,然后伸手推开了院门。
这个小院住了好几年,曾是谢锦最为熟悉的地方,即便天黑无月光,她每走一步路,都对周围的构造了然于心,于是就换做她反手挽住姜照了。
“小心脚下,院子里有几个坑洼,当心别扭到了脚。”
谢锦轻声嘱咐,带着姜照走到了她从前住的那间房门前,又笑道:“这里空了那么久,难说要脏成了什么样子,大半夜跑过来,就为了扑一脸灰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