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353节

作品:《我力能扛鼎

    进了厂,入目是一大片敞地,有沙坑、跑道、蹴鞠栏,还有一杆立得高高的五星旗,听说是厂子的徽记。
    几个衙差带头,喊着“一二一”,带领厂工绕着大圈跑步,男的跑外圈,女的跑内圈,听说是在跑早操。这些青年好爱招人,跑到跟前时,还抓起他们傍身的渔网瞧了瞧。
    阎罗等人往后退了退,被青年们的鲜活劲扑了满脸。
    北边有人拢着口喊:“都停一停,歇一歇,姑娘和钦差大人有话要说!”
    五星旗下边是一个三级石阶台,那日见过的钦差大人负手而立,唐姑娘穿了一身薄袄站在上边,手里拿着个怪模怪样的号角。透过这号角,她说出来的话整片场地都能听得到。
    姑娘讲话没有文绉绉的毛病,是五岁娃娃也能听得懂的白话,简单欢迎了新来的疍民兄弟,紧跟着道。
    “闲话不提,这位钦差大人,是咱们的三厂长,特特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给大伙儿每人拨二两银子。大家一会儿领了钱,明早跟着车去县集上买日常所需。”
    “二两?!”
    “银子!”
    疍民因为这二两银子一下子欢腾起来。别说是二两,他们之中的许多少年人,甚至从没摸过银子,从没拿铜板买过东西,海滨多的是以物易物,钱是大老爷们手里才有的东西。
    差役熟门熟路地安抚了大伙情绪,谁有什么想说的要举手发言。
    没人扫兴地去算钦差到底有多少私房钱,都揣着满心企盼琢磨二两是多重,银子有多大一块,买一瓶鱼油要十个铜板,三十个铜板够在码头饭庄吃一顿好饭——二两!能买多少好东西!
    唐荼荼等底下的人群安静了安静,才摆出严肃面孔:“只有一条,不准偷,不准抢,不管大伙儿以前做过什么恶,咱们翻篇了,前尘往事不提,但从今日起坑蒙拐骗的都是贼,咱们这儿不要贼。”
    社哥挥舞着双手,扬声问:“不偷不抢,能跟摊贩讲价不?”
    唐荼荼笑起来:“能!讲成什么价都全凭你本事。”
    人群热闹了好久,新来的疍民和海户排着队领钱。银子分量轻,二两,有半个鸡子那么大,攥在手上怕汗滑,揣在内兜又怕兜不严,真是怎样藏都难。
    等到这几百人领完了银子,唐荼荼才松口气:“我真怕他们冲上来哄抢。”
    她这两天累坏了,幸是年轻,腰不酸腿不疼,只是伏案久了肩膀困。唐荼荼举着个木槌槌肩膀,晏少昰捏着这截细木拾过来,趁对着力道,一下下地给她敲。
    他识得穴位,几槌子下去,唐荼荼肩膀立马不困了。又几槌子下去,关窍疏通了,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好难得的,二哥竟拍起了她的马屁:“你当信你识人的眼光。你聪慧,识人的眼光未必比我差,老话讲存善心、结善果,这点我不如你。”
    唐荼荼难得被他夸一回,心花怒放地夺回了槌头,站在二哥身后给他啪啪啪胡乱一通敲,颇有狗腿子的样。
    “二哥才是存善心、结善果的大功臣,您这回破费了,赶明年我造出来新奇的东西,绝对第一个给您使。”
    疍民与海户各个揣着二两银子,欢欣得一宿没合眼,天没亮就坐着牛车进了县城。
    有人在街摊上买了这辈子头一盒胭脂,有人进面馆稀里哗啦吃了一顿面;家里有娃娃、有老人的,进成衣铺子咬牙买了几套新衣,油布包起来等着过年穿,算账时一听“买两身送一身”,又欢欢喜喜地给自己试起了衣。
    集市散了,入了夜,又过了一个白天,这些疍民和海户才回了山上——他们不知道县城有宵禁,没户册的流民夜里不能随意进出,在城门脚下最便宜的脚夫铺子里席地窝了一宿,一直等到天亮城门开了才出得城。
    这又是一重户籍歧视,可这一回,没人心有怨言,揣着新衣新鞋,全身都是暖的。
    能容纳几百人的大饭堂里热热闹闹,唐荼荼看大伙的精气神就知道不错。她给叶先生和九两哥烫了杯子,一人捧了一杯茶,问他俩:“怎么样?见着了什么有本事的人?”
    叶三峰和傅九两木着脸,一杯茶下肚尚不够润泽喉咙,各自瘫在椅子上灌了整整一壶,才勉勉强强活回来。
    姑娘让他们盯了两天人,要他们从疍民和海户中挖掘“有带头组织的能耐、很会买东西的有营销才干的人”。
    两人坐在马车里盯了一天,谁住过什么臭气熏天的脚夫铺?城门脚下没别的客舍,他两人缩在马车里吹了一宿风,浑身骨节都咯吱咯吱疼。
    “算是……有吧,有人特会讲价钱,集资批货,能压下来三成价钱。”
    “那丛有志是个滑头,进了饭庄,先要一碗白面,吃完了,又要一碗肉臊子,这碗臊子端上来,他又要小二给他添碗面,小二一想人之常情,白送了他一碗面。”
    “阎罗倒是老实,丁是丁卯是卯的,问了价就掏钱,买的多是女人物件,给他媳妇用的。余下一两银子给了社哥,这爷们重义气,还是个痴情种。”
    他俩一人一句接着话,说相声似的,唐荼荼听得直乐。
    阎罗等人丝毫不知道大东家私底下盘算着他们,洗漱过后,早早爬上了土炕。他们来得急,炕面还没来得及铺褥子,就这么一张硬邦邦的土炕床、四堵遮风墙,已经是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好光景。
    阿茂这几天咳得越来越少了,喉咙上留了个疤,被开了喉竟能重新活过来,是阎罗另一重不敢想的事。
    可女人爱想事,多大年纪也一样,阿茂喃喃了一整晚,这会儿又重复了一遍:“我就是觉得,姑娘跟别人不一样,好人我也见过,没见过姑娘这样好的——等我不咳了也去上工,咱们好好给姑娘赚钱。”
    阎罗枕着一条手臂,脑袋里翻涌的始终是那一夜情形。
    唐姑娘问他,问他们“愿不愿意?”
    活这二十来年,好像从没人问过他“愿不愿意”。生在匪窝,他娘没问他愿不愿意;他爹把他撵上岸,叫他从海匪做疍民,没问他愿不愿意。
    和阿茂没拜堂就成了事,两人默契又寡言,当初谁也没问“和我好你愿不愿意”,穷到了根上,反倒容易生情。
    “愿不愿意”,这四个字太奢侈,好像他真有余地可选似的。
    只盼着此一番梦似的好光景,能长一些,再长一些。
    长到阿茂养好身子,长到他能攒够钱,关起门来过个好年……
    窗纸糊了好几层,一点不透风,阎罗把阿茂往怀里搂了搂。
    “睡罢。”
    唐荼荼抱着一箱材料过来的时候,怀老先生正伏案画图,背挺得很直,老花眼镜挂在鼻梁上,夕阳映得满屋纸卷木箱都有了温度。
    “先生画什么呢?”
    怀老先生招招手:“丫头过来看。”
    唐荼荼凑上前瞧,看见一张一张图画的都是窗格子花样,海棠纹、冰梅纹、罩花腰、步步锦连。画了几十年图的人,落笔自有工夫,可老大人还是要用尺和角规,保准尺寸不因肉眼的偏差而错一厘。
    只一眼,唐荼荼就知道他在画什么了。
    老匠人们总有些固执,尽管她几份总设计图里都在省材料的前提下、尽量兼顾了美观,但钢筋混凝土、灰水泥抹面的“美观”,与老匠师眼里的“美观”差开了几重天。
    山上一栋又一栋的灰水泥建筑立起来了,厂房呆板笨重,工舍、物料房也都灰眉怪眼的,每起一座灰水泥楼,就如同往老匠师们眼珠子里钎了一根钉。
    没有琉璃瓦,没有角脊兽,墙上不能镂刻墙饰,那花坛子、蓄水塔总得做得漂漂亮亮的,要漂亮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出自顶尖的匠人手艺,才不枉来这一遭。
    怀老先生桌上放着日事记,按着日期顺序,一页一页摞得整齐,每日做了什么工作、工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复盘时有何心得体悟,都会写进去,也不顾忌人看,随人去借。
    他在山上住小半年,日事记已写了十几本。
    “真好啊。”唐荼荼唏嘘:“您是真爱这行。”
    她小儿趣语,本该一笑便罢了,可怀老先生描画着梅花图样,不知怎么叫这话过了心。
    “我们一辈子,没工夫去琢磨‘我爱不爱这行’,‘能不能干得了这行’。匠户匠户,祖上有幸出了名匠,之后几代人子从父业,小辈循着父辈的路,就这么一代一代地走下来。”
    “前两年,老朽过七十整寿,想跟老伙计们聚聚首,让家里儿孙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才知道其中大半都进棺材啦。”
    “黄口时候抓起一根笔,扑在画上成了爱好;成年之后是营生,不做不行;老了之后,没人盯着你催着你画了,却成了痼癖,一天不提笔便觉今日荒废。择一事终一生,抬头也算对得起先人。”
    唐荼荼猝不及防,被拽进了匠师的一生里走了一遭,毛绒绒的画笔蘸着彩墨,拣着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轻轻戳了戳。
    匠心与匠心也是不同的。她的道,是因为“我擅长这个”、“我做不来别的”,“我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
    老先生的道,才与一生热爱挂钩……不知道等自己老了,能不能有这样的境界。
    唐荼荼分了些神,老先生画完手上这张图,才问她:“丫头说罢,什么事?”
    她把厚重的资料箱挪上桌,深吸了一口气:“确实有个事想麻烦您。”
    “今年案户比民(即全国人口统计),各地统编的人口黄册就要往省里交了,天津没有户帖官,黄册是直接交去京城审校的。”
    老大人听着,落下了手里的笔,一字一字专注地听起来。
    唐荼荼来之前的那么点不安,全在老人家这专注态度里散尽了,她定定神:“我想给疍民上集体户口。”
    “当今的百姓要想立户,想去官府登记一张户帖,需要有房有田,有田的庄户才能确保能交得起每年的户税,没田的,只能依附在地主名下当佃农。”
    “疍民没田、没房,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婚娶生死都没在官府记档,是妥妥的流民。按户籍法,朝廷是不允许这样的流民在城里安家的。”
    “集体户,顾名思义,就是暂时还不具备立户条件的百姓,集合起来把户帖挂靠在一个统一的户头上,形成劳动雇佣和信誉担保关系,由工厂和县衙共同管理这么一群百姓,不仅管他们的吃住工钱,还要为他们这些流民做担保,确保疍民进了城不会作乱,闹出什么事来归我们负责。”
    工部、知骥楼,还有坐在堂下的十几位匠师,都是跟六部打交道的,不是脑子一热鼓掌叫好的脾性,有那反应快的,几句话就听出了关节。
    “民间结社,是大忌啊。”
    民间有佛社、有文社、有士子社,杂七杂八的,还有茶社、香社、赏花社,说到底,都围着一个“雅”字转。
    一旦社不雅了,就有朋党之嫌,更别说姑娘招揽了两千多疍民,外头还有不知多少的疍民听着消息,循着门路进县上山,今后的工人只会更多,不会少。有心人瞧见了,给她安个“招买私兵”的罪名都不为过。
    工厂很快就要竣工了,几百万银子砸下去,建这样好的钢筋厂房,肯定是在世人面前风风光光亮相的,建造技术也不可能藏得住,一年、顶多两年,各地都会起这样的工厂。
    工厂集体户,这个头一开,各地有样学样,一聚聚好几千人,皇上心里边怕是要不安稳了。
    “这是险事啊,丫头当真想清楚了?”
    怀老先生问她:“丫头想让我们做什么?”
    “我想让先生们回京述职的时候,在皇上面前多讲讲流民的危害,给皇上说说东镇这边穷苦百姓和疍民的事。之后,我爹的请旨折子会很快递进宫里。”
    这事不合适二哥做,集体户口能预见的前景再好,也逃不脱一个“招买私兵”之嫌。二哥带过兵,身份本就敏感,唐荼荼不想让他在皇上面前做担保,担保疍民集体户一定不会出问题。
    集体户口,编立成社,社长要担的责很大,要教导社众务本业、进出循时、节制花费,盯着他们不能街上乱窜、不能坑蒙拐骗赌、不能行凶作恶,有任何一点危害社会的情形出现,社长都得要担重责。
    一旦定下这个政策,她就变成几千人的大家长了,百害而未必有一利,这可比雇佣劳动力、每月结工钱要难得多。
    阎老先生将近八十,年轻时就是名匠,给皇上起了多少座高阁楼宇,见过的最不体面的工人就是一身木屑泥灰的。
    来了这田间地头,亲眼看见乡下百姓为“每天八十文工钱”的营生抢破了头,才知道世上有人活得这样苦。
    而这一道一道墙、一片一片顶、一扇一扇窗,都是东镇的力夫、泥瓦匠、金石匠用大半年时间一点一点盖起来的。如果不能为当地百姓谋福,又有什么用呢?
    圣人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老先生想到这句话,到底是先开口拿了主意。他道:“皇上岁数大了,这些年俭省民力,受太后和皇后娘娘影响,人越慈悲了。这事儿虽难,也不是不能开这个头,老朽这把岁数,也不怕触怒皇上了,就由我先回京与皇上开这个口。”
    他身后,几十个知骥楼文士都是至性至情之人,一听老大人都这样说话了,哪里还能坐得住?一个个站起来出主意。
    “我也觉得集体户是好事。”
    “咱们联名上书,把东镇与滨海、还有这山上的厂子都详尽造成画册,投到万景屏上呈给皇上看,趁着年根努努劲,赶在明年年初把事儿办下来!”
    “好!”
    第327章 番外完,下一部见
    一场拜神风波,掀破了河北、天津、山东三省的平静,豪商贿买小吏、小官孝敬高官,从供神银到钱庄的镇库银、流入市面的八成银……林林总总,臬台大致一算,已经是叫他眼前发黑的数。
    知情者之众,民怨之盛,甚至来不及向皇上请示,几省按察使就打定主意要先以重法治贪,从下到上一层层地抓,抓到哪一层再等皇上定夺。
    江南的天才见寒,华家落脚的小院已经起了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