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页

作品:《冲喜[重生]

    所?以?后头贺兰鸢忽然转了性子,安心养胎,甚至还会对他和颜悦色时,他不是没有?过疑虑,只是巨大的征服感蒙蔽了他的双眼。
    再后来贺兰鸢逃走,却没带上?孩子,更加佐证了孩子的身世?——她对他毫无留恋,所?以?对他们的孩子也毫无留恋。
    可后来叶云亭越长?越大,相貌与贺兰鸢越来越相似,与他却并不太?相像。虽然外人?都说叶云亭的气度是随了他,可他曾见过赫连煦,却暗暗觉得,这个大儿?子不笑的时候,其实更神似赫连煦。
    赫连煦是个武者,却并不五大三粗,实则是个寡言少语的清隽青年。
    因着?这一点相似,这些年他每每看见叶云亭,都觉得如鲠在喉。可同时这孩子又是他得到过贺兰鸢的证明,所?以?他养着?他,却又故意疏远他。他想?看着?这个与贺兰鸢容貌极相似的孩子是如何渴求父爱,是如何讨好他的。
    正如当年的他一直追逐着?贺兰鸢一般。
    只是他没想?到,叶云亭继承的不只是他的母亲容貌,还有?他母亲的性情。
    而他前半生栽在了贺兰鸢手里,后半生又栽在了叶云亭手中。
    “嗬嗬,嗬嗬嗬……”叶知礼仰面倒在铺着?稻草的地面上?,喉咙里发出破碎的、怪异的声响。一双眼睛却大睁着?,布满了红血丝。里头满是不甘,以?及无能为力的愤恨。
    ***
    五月十六,禹州再传捷报。
    李凤岐骁勇善战,北昭军在他手中如同最锋利的刀。东夷与其对上?,毫无悬念地被压着?打。
    东夷王不敢正面迎战,只能一边避战减少战损,一边传信催促南越尽快派兵支援。
    连续三封密信之后,占据汝南的贺兰鸢终于暗调二十万人?马前往禹州支援,自己则坐镇汝南,带着?五万人?马与姜述周旋演戏。
    就在东夷王即将?撑不住,要彻底退回东夷时,南越的援军终于抵达。
    东夷王大喜,当即与南越合力,前后夹击北昭,打了李凤岐一个措手不及。
    李凤岐意识到兵力悬殊,只能匆忙退兵修整。
    头一回打了胜仗,大喜过望的东夷王亲自将?南越主将?迎进了营帐商议后续的进攻计策,却不料只是一番密谈的功夫,就稀里糊涂地被南越主将?取了项上?人?头。
    乔装打扮藏在军中的贺兰鸢此时出面,提着?东夷王的项上?人?头,带兵从内部瓦解了东夷军。
    正当处于慌乱恐慌之中的东夷军溃不成军四处奔逃时,本该退回禹州城修整的北昭军忽然在李凤岐的带领下杀了过来,与南越军合围,斩杀东夷数名大将?以?及两位随军出征的皇子,生擒二十万东夷军。
    消息传回东夷,东夷国?内大乱,余下的皇子顾不上?危机,忙于争夺王位。
    而李凤岐安置好俘虏之后,趁热打铁,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杀东夷王廷,夺位几个皇子这才慌了手脚,开始调兵拦截抵抗。
    叶云亭收到捷报时,李凤岐已经带兵攻下了沿途的城池,只差一座顽抗的东夷王廷。
    第140章 冲喜第140天 南越王廷(补)
    李凤岐加大兵力强攻东夷王廷之时, 贺兰鸢则暗中带兵撤回了南越王廷。
    战场上消息传递不便,如今外头只知北昭帝用兵如神?,东夷全面溃败, 王廷岌岌可危。却不知道这场胜利实则是南越与北昭联手所得。
    而贺兰鸢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等到消息传回南越,部分心怀异心之人,恐怕会先入为主地以为她?在禹州之战中损兵折将, 实力大减。
    当初留守汝南的大军一?共二十万,其中五万是靖宇大将军庞光献的人马, 余下十五万,皆是她?麾下的亲兵。东夷派遣使者前来游说她?出兵北昭之时,庞光献得了消息,收买了她?的谋臣之一?,妄图利用她?对北昭的仇恨, 说服她?出兵。
    于是她?索性将计就?计设了个?局, 面上假意同意合作, 实则暗中与北昭结盟,在汝南演了一?场好戏。
    两军交战之时,她?只派庞光献的人马出战, 等庞光献小败之后,再派自己的人“找回场子”, 打个?平手或者小胜一?场。以至于庞光献一?直以为她?是妄图借助北昭来消磨他的实力, 不仅没有怀疑她?的目的, 反而加紧联系王廷,加快了计划。
    于是在东夷再三发出求援信之后,贺兰鸢顺着庞光献的意思,领兵赶赴禹州,与东夷合围北昭。
    她?点兵离开之时, 庞光献以要?应对北昭军为由,带着自己的五万人马留守汝南,而贺兰鸢能调动的人手只剩下十五万,于是又“不得不”从?周边城池抽调了五万人马,故意留下了缺口。
    如今东夷溃败的消息一?传出来,王廷之中就?已经有人按捺不住,蠢蠢欲动了。而她?正好借此机会,将所有藏在暗处的钉子一?并拔除。
    *
    贺兰鸢所料不错,在东夷大败的消息传来之后,王廷之中的气氛就?剑拔弩张起来。
    太后领兵出征,临朝的自然是南越王赫连静。他满以为贺兰鸢离开了,这朝堂就?是他的一?言堂。可贺兰鸢这十多?年来培养亲信铲除异己的努力又岂会白做工?
    贺兰鸢走后,赫连静才发现?,即便她?人不在,这朝野上下,仍旧是她?的一?言堂。